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書展和書目\綠 茶

時間:2025-07-26 05:01:54來源:大公报

  圖: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作者繪

  逛書展於我而言,是幾十年來的習慣,但疫情之後,這個習慣似乎已成記憶,那幾年,相聚是多麼難,而書展這種密集型活動,更是人們需要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實現的。所以,那幾年,沒再參加書展,也不知道書展是否如期舉行,離書展漸行漸遠了。

  回溯自己逛書展往事,大概可以追到近三十年前的1996年,那時我是風入松書店一名小店員,跟着書店的採購同事去逛北京圖書訂貨會。那時候逛書展真是盛事啊,大多數書店和銷售商基本都是通過書展採購選品,幾乎把每家出版社的書目都拿一份,我當時年輕,主要幫着同事拎書目,好沉啊,一次根本拿不完,要去好幾次才能把書目收集齊。

  那時候不像現在,有便捷的溝通方式和互聯網,我們對於一本書的了解,完全憑書目裏簡短的介紹來判斷書的品質,所以很考驗採購人員的選書能力。我那時候在店面工作,對採購是外行,但自己辛辛苦苦背回來的書目,還是很認真用心地一本本翻看,真是大開眼界,原來有那麼多好書我根本不知道,書店裏也沒有銷售。

  於是,我根據自己在店面的經驗,在每本書目裏精選了一些好書,並寫上採購數量,交給採購老師,採購老師當然也會尊重店面人員的意見,在我填寫的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經驗,做適當的增刪,然後寄給出版社,等着發貨。出版社在發貨的同時,會再寄來多份書目,供書店補貨選購之用。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養成了收集出版社書目的習慣,小小的住處堆滿了書目,讀書目也成了我的日常。人與書的相遇需要緣分,對我來講,讀書目讓我與書產生了深度的連接,並且這個習慣幾十年不變。

  大學畢業後,離開書店去了一家網站工作,負責讀書頻道編輯工作,不得不說,我的書店經歷和讀書目的能力,幫我打下作為一名稱職的讀書編輯的基礎。我很快適應了這份工作,並且,在互聯網早期生態中,我的書目選書能力大有助益,讓自己負責的讀書頻道,有着很強的新書輸出能力,也成為別的網站複製黏貼的源頭,也因此帶來不少的流量。

  幾年後,到一家報紙做書評編輯,我們創辦了《書評周刊》,每周十六個版面,需要大量的書業和書目信息,讀書目的能力繼續發揮作用。這時候,各家出版社和媒體之間已是很良性的互動關係,他們寄來最新的書目,同時寄來大量的樣書供我們參考,編輯部每天堆滿了新書,開選題會時,一摞摞新書擺在眼前,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進而,出版社的書目越做越漂亮,內容含量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每年主推的新書,更是提供豐富的信息量,有時候一本書佔好幾頁,儼然一本書目雜誌或書目書。有些出版社甚至因為一次書展專門製作一份書目,有些社則分春夏秋冬四季書目,總之,書目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略的書訊媒介。

  同時,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書目信息和書訊內容已經不是不夠,而是超量了,因此,書目的選擇成了新的問題,如何在海量的書目海洋中找到適合的好書,並且推薦給讀者,成為我們這些書評編輯的日課。我編輯的《書評周刊》有一個版面叫「書情」,精選每周上市的好書,以精煉的一二百字,評價一本新書的價值,這些精選的新書後續會進入我們的選題流程,推出一些重點書的專題報道,重點作者的專訪,也邀約一篇又一篇書評。

  當然,因為從事着書業流程中「推廣」這一環,書展也成為我們每年必逛的項目,一方面,其間要參加很多的新書發布會,作者研討會以及出版機構的年終答謝會等等;另一方面,主要還是維護業界資源,保持着書業界的有效互動。

  當然,更主要一點,書展也是朋友們聚會的地方,那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業同仁齊聚北京,可以借機有各種交流和聚會,局中局、局後局,各種局,書展那幾天,是書業同仁的一次小小狂歡。

  在北京,主要有兩個規模較大的書展:其一是每年年初,也就是農曆年底的北京圖書訂貨會,這既是一次全年新書的第一次亮相和集中展示,也是出版界人士的年終總結,忙完這一場,出版機構的人可以放個春節長假了。

  其二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也稱BIBF,舉辦時間不太固定,以前通常是9、10月份,2025年則是6月份。這是一次大型的國際版權交易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機構齊聚北京,達成版權交易,也溝通感情,以及探討共同應對新生態下的出版理想。

  此外,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書展叫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也叫全國書市,這個書展舉辦地不定,在全國各地不同城市巡迴,通常是不同城市提出申辦,在舉辦的城市確定下一屆的舉辦城市。2025年全國書市七月底在重慶舉辦。

  當然,我們也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上海書展、上海國際童書博覽會;在廣州舉辦的南國書香節,在深圳舉辦的深圳書展,在成都舉辦的天府書展,在廈門舉辦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等等各種名號的書展。此外,還有香港書展、台北國際書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華文圖書書展,可惜我至今無緣參加這兩個重要書展。

  書展這種形式,已經越來越失去原來的訂貨功能了,而成為一種聚會的由頭,儘管大多數出版社也懶得應付這種聚會,但慣性使然,似乎不來露個面,又覺得失去存在感。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網絡中,似乎也被這種慣性牽着走,儘管我們也越來越不想參與那麼多社交,但每每總要應付這樣那樣的關係,說些言不由衷的話。

  最後,分享一張我畫的書展。這是2020年1月參加北京圖書訂貨會時畫的,當時疫情還沒覆蓋全國,這種大型聚會還沒被禁止,我應天天出版社之邀,主持一場新書發布會。站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館入口處,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湧入展館,突然有種記錄下來的衝動,於是,畫下這幅速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