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科大陸朝陽教授在「固態量子光學實驗室」內介紹「光量子計算機」\大公報記者倪巍晨攝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在2014年上映英、美、中國合拍的科幻電影《超越潛能》中,由尊尼特普飾演的計算機科學家Will Saster的意識,在其去世後被上傳至一台量子計算機上,並製備出世界上首個人工智能標本。儘管上述情景目前僅停留在電影中,但量子計算應用潛力無可估量。
量子不可複制定理及不可分割特性,決定量子通信「存在竊聽必然被發現」特點,其「一次一秘、完全隨機」特性,也使其加密內容不可破譯。正因如此,量子通信也被民眾喻為「信息安全問題的終結者」。隨着全球首條量子通信商用幹線─滬杭幹線全線正式接通,標誌着量子通信產業化時代的到來。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坦言,較之經典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在降低能耗之同時,可大幅提高計算能力,並用於解決包括密碼分析、氣象預報、藥物設計、金融分析、石油勘探等大規模計算難題。
科學家預計,量子計算機將使人類日常生活大大改變,如在公共安全領域量子計算可瞬間處理監控數據庫中60億人次臉部圖片,並實時辨別出一個人的身份。量子計算應用還不止於此,以天氣預報為例,量子計算機可一次分析所有數據,並提供更好的預測模型。至於藥物研發領域,量子計算機可描繪出數以萬億計的分子組成,並快速識別出其中最可能的有效組合,以達到降低藥物研發周期與成本的目的。
潘建偉透露,國家將馬上啟動「人工智能2.0」專項,其中有部分涉及量子人工智能,這是基於量子計算相關技術,必然會對人工智能帶來重大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