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脫貧攻堅 民企決不掉隊——碧桂園參與脫貧攻堅之路

時間:2017-03-06 09:54:56來源:中國青年報

技能培訓電工課程

  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作出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正式吹響了打贏「十三五」全國脫貧攻堅戰的號角。但要讓現有標準下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在短短5年之內全部邁入小康,顯然充滿困難和挑戰。為扶貧,國家財政投入力度空前,2016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突破1000億元。國務院扶貧辦領導在2016年底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上透露,2017年中央財政扶持還將大幅增加。

「1+1」伴你同行慰問村民

  如果說2016年是脫貧攻堅首戰之年,那麼2017年就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要突破光靠國家大力扶持顯然不夠,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作為占我國經濟超過半壁江山的非公經濟的代表,民營企業能在其中發揮多大的作用值得深思。在廣東——這片中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熱土上,就有這樣一家民營企業在謀求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積極回饋社會,探索基層扶貧的多種模式。這家企業就是根植于廣東順德的碧桂園。

  ---------------------------------------------------------

  碧桂園的「扶貧經」

  碧桂園自2010年以來捐贈超過13億元,用於在廣東省內開展六大扶貧項目,分別側重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向。多年努力結出纍纍碩果,不僅從物質上改變了幫扶對象的命運,更在精神上給予受助人群信心。「其實物質上的缺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貧困戶們自己放棄了生活的方向。」碧桂園扶貧項目負責人曾如是說,不同于其他企業只捐錢,碧桂園還出力,6年間派出12名駐村幹部,摸索長效機制,並在扶貧過程中隨時關注幫扶對象心理狀態。

  除了廣東,碧桂園的「扶貧經」更是念到了省外,繼2007年四川整體扶貧項目之后,于2016年底在廣西落地了第一個綠色產業扶貧項目。因為這些成就,碧桂園及其創始人楊國強歷年來獲得多項榮譽,例如2011年碧桂園獲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2015年楊國強獲中國消除貧困獎創新獎,2016年楊國強又獲得首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等等。

  扶貧低調,面對褒獎,碧桂園和楊國強同樣低調,楊國強因獲2015年中國消除貧困獎受邀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平常事,平常心,盡公民責任。」不過在該發聲的場合,楊國強並不緘默寡言。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連續四年提出教育扶貧的提案,2015年兩會上提交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教育扶貧的提案》被成功列為重點提案,引起各方關注。在不斷實踐的路上,今年全國兩會上他繼續提出《關于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助力扶貧攻堅的提案》。

  由此可見,剖析碧桂園這樣一個民企扶貧的案例對于研究如何號召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具有現實意義。

  緣起:認定教育扶貧

  楊國強在很多場合都說過當初年少家貧,多虧政府給的7元學費和2元助學金才不致失學,接受教育最終有了今日的財富和成就。這段經歷不但堅定了他日後回報社會、扶貧助困的決心,更影響了他對回報社會方式的選擇,在眾多的扶貧模式中,他首先看中的就是教育扶貧。

  從1997年拿出100萬元設立扶助貧困大學生的仲明助學金到2002年拿出當時身家的一半創辦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私立高中國華紀念中學,楊國強和他的碧桂園始終堅持教育扶貧的理念,用16字來概括就是「教育扶貧,授人以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正因如此,碧桂園不久把目光瞄向了職業教育扶貧。

  2007年,碧桂園參與幫扶四川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項目,楊國強親自參與制定扶貧方案,其中捐資3000萬在兩個縣分別建起了當地唯一的職業高中。他希望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學子掌握技術技能,將扶貧扶到根子上。

  2012年考慮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組織難度較大等因素,楊國強開始探索另一種教育扶貧方式,他決定把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經過詳盡的走訪調研,首先選擇在廣東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啟動技能培訓下鄉項目,免費為當地16~60歲的有意願適齡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同時還幫受訓村民聯繫就業。

  在水頭鎮大獲成功之后,2014年擴大到5個村繼續沿用。到2015年底,該項目總共投入2500萬元,1.7萬人從中受益,近1/4的人通過推薦就業進城工作,平均收入提高約20%。這個項目證明,技術技能真能讓人脫貧致富、改變命運。

  結合過去4年經驗,碧桂園2016年底在水頭鎮推出了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的升級版,不再針對所有人,而是專門面向當地貧困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力求做到「培訓一批、就業一批、脫貧一批」。

  縱深: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一時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家庭陷入貧困無力逃脫。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碧桂園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0年,楊國強經過親自考察,決定在清遠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開展綠色產業扶貧項目,圍繞產業進行全村改造。碧桂園派駐技術人員,建立苗圃示範基地,免費培訓村民,並按市場價提供種苗,因苗木成本高,碧桂園為村民墊付50%~90%的種苗款,農戶賣了之后再還本。另外,苗木栽培達標,碧桂園初期包銷,后續帶動村民走入市場。項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以「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理念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短短幾年,樹山村不僅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觀,從一個污水橫流的小村莊,變成了干凈衛生的小別墅山莊,產業也形成規模,產出超過2000萬元,村民收入更是獲得喜人增長,戶均增加6萬元。可以說樹山村項目不僅打響了碧桂園在廣東省內扶貧的頭炮,還給產業扶貧提供了精準可復制的藍本。

  很快,2011年,碧桂園就把樹山村經驗移植到了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的對口扶貧項目上。當然,碧桂園並非生搬硬套,針對具體情況仍有局部創新,例如梯面鎮採取的是扶持集體經濟反哺困難農戶的辦法,村集體在項目取得收益后可將本來要還給碧桂園的本金留作救濟金,幫扶當年意外致貧的村民。

  上述兩個項目的接連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碧桂園的扶貧信心。2016年,碧桂園響應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貧辦的號召,積極參與東西協作扶貧,把扶貧的目光轉向了相鄰的廣西。當地政府考察完樹山村后讚不絕口,結合考察意見,碧桂園決定把綠色產業扶貧模式引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橋馬片區央律村。負責跟進此項目的碧桂園扶貧幹部正是此前負責樹山村項目的毛雁,對于苗木種植和精準扶貧有著豐富的經驗。

  身體力行精準扶貧

  實際上在以產業扶貧為代表的精準扶貧概念出現之前,碧桂園已經摸索出了「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模式。以2007年四川馬邊和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整體改造為起點,碧桂園陸續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下帥鄉、清遠市佛岡縣生水塘村和潭洞村兩村實施整體拆遷改造,同時結合當地特色,規劃休閑旅遊等發展項目。

  在廣東省內,從2010年至今碧桂園和楊國強共出資7000多萬元陸續建成14座新農村。進入扶貧新階段,楊國強的扶貧事業與時俱進,他要求扶貧幹部對這14座新村徹底排查,每家每戶建檔立卡,對需要幫扶的家庭或個人定制獨特的幫扶方式,精準到戶、責任到人。

  碧桂園2016年10月啟動的廣東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黃正村項目正是這樣一個廣東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的項目。該項目計劃將其下屬5個自然村實施整體搬遷,建成集生活、休閑、生態農業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文明新農村、生態農業示範村,打造成廣東省扶貧村的示範點。

  扶貧之外,碧桂園還注重扶志。2016年,碧桂園還在清遠水頭鎮啟動「1+1伴你同行」——1對1幫扶貧困群眾公益慈善項目,希望整合各方資源,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提供一個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有效平台。該項目負責人梁時表示,此前在水頭鎮做扶貧項目滿5年了,見過很多貧困家庭,他總結說,精準扶貧意味着扶貧之后更要扶志。

  截至2016年底,「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已開展三期幫扶活動,涵蓋佛岡縣水頭鎮10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共計幫扶64戶困難家庭,受益貧困人數245人,其中受益學生113人。碧桂園表示在今後三年還會持續跟進受幫扶的家庭,提升扶貧實效。

  多年耕耘讓碧桂園的扶貧事業結出纍纍碩果,但在成功之外,碧桂園也在反思不足,試圖為黨和國家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

  碧桂園「1+1伴你同行」項目負責人梁時表示,企業做扶貧首先缺乏公信力,不如政府便利,因此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協助。楊國強也曾在他那份入選2015年兩會重點提案、探討職教與扶貧關係的提案中呼籲政府主導,同時加大輿論宣傳。企業扶貧的宣傳往往不夠,這顯然不利於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陳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