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共享單車在內地許多城市受到熱捧 資料圖片
過去一年,共享經濟在移動出行領域的熱潮此起彼伏。先是網約車橫空出世,攪動了沉疴已久的出租車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出行難」問題。
不過,搶奪了出租車市場奶酪的網約車,自誕生之日起便注定命運多舛。去年下半年,經過一番激烈博弈之後,各地的網約車新政紛紛出台。雖然看似為其摘掉了「不合法黑車」的帽子,但當中不少「奇葩新規」公布後即飽受爭議。
早已習慣利用網約車出行的許先生表示,新政條款多多少少有些變味,當中對戶籍、車籍,以及車輛軸距等限制,不難讀出一定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
一位河南籍網約車司機告訴記者,新規實施後很難幹下去了,「很多老司機都陸續走了,現在來的都是年輕的新司機。」而因為新司機的增加,不熟悉路線、交規的情況普遍存在,而且不少網約車平台都面臨「車荒和司機荒」的問題,動輒抬高價格。許先生說,「本來是改善民眾出行質量的好事,管着管着就成了劣幣驅逐良幣,越來越倒退了。」
好在,網約車遇冷,但移動出行依然是塊香餑餑。似乎在一夜間,路邊停放着一排排共享單車,成了去年下半年以來內地大中城市的標誌性圖景。
不過,正當解決了公共交通「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共享單車受到追捧之時,種種爭議亦隨之而來。一方面,車輛亂停亂放、私自篡改密碼等現象暴露了公民素質之短板;另一方面,多地陸續出現了「城管收繳共享單車」的事件,也顯示針對這一新興事物的整治風潮正箭在弦上。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共享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因動了舊業態奶酪,還是「亂停亂放」問題,都不應淪為共享單車死穴,也不得在城市管理中「粗暴以對」。
不少學者希望,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將包括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的管理和規範作為議題之一,在方便公眾出行方面,更好地體現公共治理的開放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