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自主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 資料圖片
2013年,創下多項載人深潛紀錄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展開首階段應用航次科學試驗,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的邱建文教授隨船下潛,成為了首位參與相關任務的香港科學家。三年過去,當年在凱旋後自豪地說「本港科研工作者可以貢獻國家」的邱教授回首在蛟龍號裏的探險經歷,大有感慨地說,從那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過去在香港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不僅也適用於深海的研究,更可與內地科學家長短互補,共同探索廣闊海域的保育之路。
「海底的世界很夢幻,遠離塵囂,身臨其間彷彿去到另一個世界。什麼也聽不到。」回憶起當年在蛟龍號裏看到的畫面,邱教授記憶猶新。這些平日只能在電影裏看到的奇妙畫面,在這位溫文爾雅、含蓄內斂的海洋學者說來,就被「其實沒有什麼啦」的謙虛語句一帶而過。不過,在向記者展示那些從海底取回的「神奇動物」時,博學多聞的邱教授卻表現出孩子般的激動神情。
港學者首次登蛟龍號
2011年7月26日,蛟龍號首次下潛至5038.5米,邱教授說,這是他第一次開始關注蛟龍號,但直到2012年蛟龍號首次下潛深度突破7000米,他都沒想過自己會有機會搭乘蛟龍號,更沒想到自己此後的研究方向,會因為這次隨蛟龍號下潛的經歷,而發生改變。2013年,經過博士時期導師錢元培教授的介紹,邱教授向內地遞交了蛟龍號的科考申請,並獲接納。
從申請被接納到啟程登上蛟龍號母船,其間邱教授做過一番精心的準備。他介紹,一方面,作為是次航次中僅有的兩位生物學家之一,為了與同行的內地科學家更好地合作,他們仔細商量過研究計劃、任務分工,包括海底獲得的樣品如何處理等細節問題;另一方面,下潛前他還曾赴無錫接受培訓,學習簡單的儀器操作以及進行心理輔導。
2013年6月19日,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蛟龍號的載人艙是球形的,三個人坐在裏面有點擠,但周圍都是儀表,有點太空艙的感覺。」邱教授介紹。「有沒有您這間辦公室大?」記者追問道。「那還是沒有的,但要比美國的阿爾文號的寬大約20厘米。」
在1300米海底大開眼界
邱教授介紹,當時自己坐在右側,負責拍照記錄,並參與決定哪些生物需要採集。兩位潛航員則負責與母船聯絡,操作蛟龍號以及控制採集儀器。
說起深海底下的景象,邱教授一邊回想一邊娓娓而談:「開始下潛的時候,我以為看到的景象和電影裏一樣,但原來完全不同。」他憶述,淺海附近仍有些光亮,可以看到一些小蝦、小魚、小螃蟹,但隨着深度加大,深海基本是一片黑暗,什麼都看不到,即使有蛟龍號的探照燈,也只能看到大約十米距離內的景象。
但水下1300米的冷泉區,令邱教授大開眼界。「我原來以為深海基本沒有什麼生物,但那次隨蛟龍號下潛的海域,生物量卻特別大,很多生物我都沒有見過。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沒有一絲光亮的深海,怎麼會有那麼多生物?」那次下潛,邱教授共採集到了7至8個大門類的深海動物樣本,在他的實驗室,他向記者一一展示那些珍貴的樣本:深海貽貝、鎧甲蝦、柳珊瑚、玻璃海綿。
冀填補中國深海保育空白
邱教授表示,一直希望能研究清楚這些生物的來源以及去向。一方面,他好奇這些壽命如此短暫的生物是如何永續;另一方面,他希望藉此分析整個海底的生態系統,包括深海生物的物質循環。
邱教授坦言,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深海生態研究方面做得不算太多,特別是南海領域,相關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他慨嘆,現在海底生態系統受到很多破壞,這些生物的存活面臨嚴重威脅。國際上很多人想探索種群之間聯繫,只要掌握到這些資料,就可設定一個深海保護區,將開採活動與保護區隔離。他希望填補南海在這方面的空白,趕上不斷提速的世界海洋保育列車。
如今,邱教授與內地的合作仍一如既往的緊密,合作夥伴也從最初共同下潛的科學家擴大到了若干海洋研究單位。他說,這些合作研究也涉及到蛟龍號採到的最新標本,也希望派學生參加其他航次。「內地的學者說,他們始終歡迎我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