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楊箕村村民黃素芳在被強拆的樓房前哭天搶地/資料圖片
3年前,廣州市花都區啟動「中軸線」規劃,羅仙村正好被劃入「藍圖」中。經過徵地談判後,不少村屋被推平,但仍有部分自建房,儘管窗口已拆、電線被剪,依然「屹立」不倒。四十多歲的龍姨便是其中的「釘子戶」之一。
充電枱燈、充電風扇……龍姨家為數不多的電器幾戶都是充電式的。女兒每天要寫作業,也只能靠充電枱燈微弱的燈光照明。「我爸每天下午從他住的地方打飲用水過來,這樣的生活不知道要持續多久。」提到女兒和父親,龍姨有點哽咽。她說,自己之所以成為「釘子戶」,是因為「外嫁女」的身份使她得不到與村民同等的補償。
她為此打過數十場官司,法律知識全是自己上網搜索學的。她說,「國家政策其實一直都強調保護農民利益,但每次落實到地方就變味了。」
鐵打的拆遷,流水的主角。
事實上,由於被拆遷村民的話語權在徵地過程中被逐步邊緣化,他們的合法利益常常難以得到保護。中國徵地拆遷法律維權中心主任賈啟華認為,要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需做到三點:首先,嚴格區分公共利益拆遷和商業拆遷;其次,進一步完善程序和補償規則;第三,保障被拆遷人訴權,當爭議產生時,確保被拆遷人的救濟權利能順利行使。
中央出台的新政已經為「和諧拆遷」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需要通過改革政府官員考核指標、加大官員問責力度、透明城市建設規劃、細化市場標準拆遷補償、加強拆遷單位監管等來解決拆遷問題,緩和社會矛盾。在拆遷中只有把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讓前車之覆成為後車之鑒,才能杜絕強拆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