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現存「第100部隊」動力鍋爐煙囱遺址 /大公報記者盧冶攝
走進侵華日軍「100部隊舊址」現場,記者看到,突兀的煙囱被兩面鐵皮圍牆隔離。西側是大片的空地,坑坑窪窪,布滿碎石塊和瓦礫。跨過障礙,進入鐵皮圍牆裏,煙囱連接一處平房,獨立成院,但院牆已破舊不堪。進入小院內,右邊的平房沒有門,裏面遍地垃圾,無處下腳。
煙囱旁,立有一塊石碑,上面的字跡依稀可辨:第一行字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間一行的字很大,也清楚,「日軍一○○部隊舊址」。
據了解,長春解放後,「100部隊」殘址上進行改建後,一直由第一騎車製造廠散熱器分廠使用至2010年,原有建築不斷被拆毀或改建。上世紀80年代,還保留原有建築遺跡近20處,其中有司令部、細菌室、解剖室、火化場、鼠類飼養室、馬舍、碉堡、冷水塔、深水井、地下倉庫等。
而隨着舊城區改造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該遺址大部分區域被規劃建成現代住宅小區。遺址保護區僅存約1.5萬平方米,地上建築僅剩「100部隊」當年修建的動力鍋爐部分附屬的房屋及焚燒煙囱設施一處。
附近居民憂挖掘再生毒
聽附近居民講,今年初春,一則施工公告立在了這座煙囱附近的花園區域。公告稱,經長春市人民政府決定,國家文物局備案批准,擬自2016年4月起至2018年12月止,對原日本關東軍第100部隊舊址進行保護、修繕、利用。
公告當時引起了很多業主的強烈不滿,部分業主反對進行再次的深度挖掘,恐懼造成破壞性的病菌污染後果,自發維權,一度迫使施工隊臨時停工撤出。
據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員趙聆實介紹,研究表明日本第100部隊應該不曾在該地點遺留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