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龍昌生產的跳舞玩具機器人/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人力成本攀升對於勞動密集型玩具企業來說是最頭痛的一環。以機器取代人手,港企各出奇謀。龍昌集團計劃部高級經理廖耀德稱,龍昌專門成立機器換人部門,負責研究整個生產車間生產線改造,部門一半人是請專業技術人員,一半是老員工。
廖耀德指,機器取代人手挑戰在於,自動化生產研究未必每項均有成果,有很多失敗嘗試,需要耐心和富經驗人士協助方能成事。他表示過程中會收集一線工人意見,了解如何改進才可令他們工作更暢順。
打螺絲和噴油是機械化重點部分。這涉及人員最多,故成為切入點。一名工人8小時不斷重複做上螺絲高重複動作,通過機械臂可同時最多用8個螺絲批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可讓原來技工轉去操控機器人。雖然工資不變,但工作任務技術含量提高,將工人從重複勞動解放出來。在鎮泰集團,97年高中畢業的曹惠萍來到鎮泰(中國)工業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通流水線工人。這是她首份工作,一幹就是29年。如今,她歷任助理、組長、主任,現擔任車間主管。她指,機械化對工人是一種挑戰,習慣了簡單工序,適應機械化協調操作需要時間適應。
通過優化車間工序,使人力得到解放和充分利用。鎮泰集團生產部高級經理黃兆棠表示,招工容易時,工人對崗位要求低,最好一人一項工序,不需要用腦就可完成,排班時要將一個玩具拆分成N個容易完成工序;現在員工更有責任心,學習能力更強,希望通過工作提升自身技能,因此現在員工身兼多項技能,排班時按不同生產設備分成多個環節。多技能工人效率更高,意味着收入增加。
(記者盧靜怡、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