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權德源向記者指出當年作為庭審書記員時所處位置
瀋陽特別軍事法庭組建之時,24歲的權德源被選中負責錄庭審紀錄、彙編材料。權德源清晰記得,1956年7月2日,第一個出庭受審的是偽滿洲國總務廳次長古海忠之;法庭調查時,第一個出庭作證的是溥儀。他回憶說,戴黑框眼鏡,穿深藍色囚服的溥儀向法庭揭發控訴偽滿洲國最高權力機關總務廳的罪惡和古海忠之的罪行,而當時審判的36名戰犯沒有一個不低頭認罪。
1956年7月22日,在撫順市人民政府大禮堂,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對免於起訴的日本戰犯發放釋放證大會。權德源說,釋放的時候,戰犯管理所給獲釋者發了新衣服、手紙、牙刷等生活必需品。這在當時的困難時期都是很珍貴的東西,釋放人員對此熱淚盈眶。
在護送被釋放戰犯去天津坐船回國的列車上,權德源看到有一名釋放人員望着窗外默默流淚。那人告訴權德源:「前邊小山底下,原來有一個小村子,二十多年前,我領日本軍人進村殺了不少無辜百姓。他們死去,回不來了,可是殺人的戰犯還活着回家。」權德源說,「那一刻我才理解了什麼叫真摯自覺、心悅誠服認罪、悔罪、謝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