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專訪梁二平:中國擁南海主權 明代海圖成力證

時間:2016-08-01 07:28:26來源:大公網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雪爾登地圖)》。/受訪者供圖

  大公網訊【記者熊君慧深圳報道】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讓南海紛爭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熱點。南海究竟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政治概念?南海問題從何而來?中國擁有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有何歷史與法理依據?歷史上,中國的海洋戰略和海洋史觀又是怎樣?帶着這一系列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了海洋文化學者梁二平先生。作為世界海圖收藏家和研究者,他向記者展示了改寫中國地圖史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這是最早明確完整描繪標註出南海四島(群島)的海圖。「在南海歷史地理文獻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超越中國。中國經略南海海區的歷史毋庸置疑。」梁二平說。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約繪於17世紀初,絹本彩繪,原圖現藏於英國牛津博德利安圖書館中國文獻館。在梁二平擔任學術總監的深圳大學海洋藝術中心,他向記者展示了這幅長158厘米、寬96厘米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全比例複製圖。

  最早明確完整標註四大群島

  「站在中國海圖史的視角審視這幅地圖,它改寫了中國海圖史,填補多項『空白』。」梁二平介紹,這是中國第一幅標有羅盤與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圖;從航行距離看,它還是中國第一幅實測式的遠洋實用航海圖;還是中國第一幅明確繪出澎台與南海四島準確位置的海圖。

  梁二平指出,尤為重要的是,《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是最早明確而完整地描繪標註出南海四島的海圖。在以往的學術論著中,通常是以《鄭和航海圖》上記錄的「石塘」、「萬生石塘嶼」和「石星石塘」,作為南海諸島最早的地圖描述。但《鄭和航海圖》中的南海諸島一是不完整,二是幾個群島扯成一線,缺少準確性。而這幅地圖的開創性意義在於,它明確標註出了南海四島。即:東沙(「南澳氣」)、西沙(「七州」)、中沙(「萬里長灘」)、南沙(「萬里石塘」),這是其他明代海圖中所沒有的。

  無一國可拿出先於中國史證

  「雖然這幅航海圖沒有官方背景,但它更證明了對於四島的位置已為人所熟知。」梁二平表示,這幅航海圖還是中國第一幅準確表現中國與東亞地區地理關係的海圖。在中國古代的世界地圖上,中國永遠在中央,外國如彈丸小圈,散擺於周邊。但這幅地圖卻真實描述了東南洋與中國的地理關係,將中國與東南亞融為一體的東亞格局。僅此一點,它就有資格補充到今後的古代中國地圖思想史中。皇家的「天下觀」與民間的「海洋觀」,在歷史上並不是統一的,民間有更加獨立的務實的地理思想與世界觀。

  「在中國對南海主權形成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拿出其對於南海擁有主權並優先於我們(中國)的歷史依據。」不過,梁二平也承認,「在世界地理史上還從未發生因為一張地圖令一個國家會把一個領土還給你的。」

  讓世界看到中國經略南海史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與現代地圖的對比圖。/受訪者供圖
 
  梁二平的海洋研究之路跟學院派不盡相同,他選擇了一個特殊的「證據」作為研究的藍本,這就是海圖。十多年來,梁二平憑借一己之力,「按圖索驥」走訪世界各地的海洋博物館和圖書館,將一切找得到的海圖或者購買、或者複製回來,可謂中國民間海圖收藏第一人。有關海洋的專著接二連三面世。
 
  發現珍貴海圖開心如撿金子
 
  一張海圖的高精電子版及複製的費用動輒成千上萬元,多年下來耗資不菲。每當發現一張珍貴的海圖,梁二平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不像是花錢,倒像是撿了金子一樣開心」。在他收藏的海圖中,「最貴」一組海圖當屬從大英圖書館複製的黑船事件(指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海圖系列,共14張。電子版版權花費數千元,回國複製每張又花費數千元。
 
  近期,南海再起紛爭,梁二平最為迫切的願望,是讓世人看到中國經略南海海區的歷史。《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就是最好的證明。「那個圖很小、很模糊,但仍能顯示它的不同凡響之處。」2011年,當梁二平從香港大學錢江博士的論文稿上看到了這幅英國人稱之為「雪爾登地圖」的電子版,他就下定決心要尋訪原圖,複製回中國。
 
  《雪爾登地圖》即《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一直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中,但直到今天,英國方面對它學術研究仍停留在修復與保護的層面,而最早研究此圖的美國學者研究的方向是它的導航元素和南洋海上貿易全球化。
 
  遠赴牛津大學拜見明代海圖
 
  梁二平曾到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拜見真跡,他亦是第一個看到真跡的中國學者。梁二平見到中國文獻館的館長大衛.赫里維爾。站在剛剛修復並首次展出的古代航海圖前,二人一起追憶那段傳奇。梁二平發現很多中文後邊都加注了拉丁文,猜想是此圖傳到外國航海家手裡後加注的。向大衛求證後得知,這些註釋是當年一位名叫托馬斯.海德的人加上去的,而他是根據一位名叫沈福宗的中國人的解說,才得以完成這幅圖的拉丁文註譯。
 
  展示在梁二平面前的這幅古圖,是一件保存較完好的彩色絹本地圖,地圖旁的英文說明的大意是:「雪爾登中國地圖(1620年代):這是一幅了不起的水彩地圖,1659年入藏博德立安圖書館。它原來擁有者是約翰.雪爾登,是位律師、歷史和語言學者。此圖是中國地圖中最早的,不僅顯示航線,而且將中國描繪成東亞和東南亞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的地圖。」
 
  梁二平回國後,即在深圳鹽田區圖書館海圖館策劃了由葛劍雄任學術主執的《雪爾登地圖》專題論壇,正是在這個會上專家們將這份中國人繪製的古地圖定名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一年後,《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真跡在香港海事博物館展出。

  講好中國海洋權益故事

  梁二平去年6月出版的《海洋地圖-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受訪者供圖
 
  長期不為學界、也不為世人所重視的古代海洋文獻,近年來,因為南海的黃岩島和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主權紛爭,引發大眾對古代海洋文獻的熱切關注。一些文、圖歷史文獻登台亮相,成為一時的閱讀明星。
 
  在梁二平看來,在文獻和海洋權益方面講好中國故事,我們一直做得不夠。他說,對於國民海洋意識的培養和海權意識的普及,是一個海洋國家的國民教育的一部分,長期以來被教育界、學術界、文化界所忽略。「海洋文獻缺乏系統全面的整理,我們遠不如鄰居韓國,他們還建了一座對國民開放的『獨島體驗館』。」
 
  梁二平特意提及2014年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了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中國地圖第一次豎起來,海陸並重,南海諸島從此不再用插圖表示。」他建議,學校教科書等也要對「雄雞」地圖形象,重新下定義。
 
  梁二平坦言,在中國現階段的環境中,不僅普通讀者看不到原版古地圖,連絕大多數研究者也看不到。「我去過中國第一檔案館、國家圖書館,想看一眼《大明混一圖》、乾隆《台灣地理全圖》,卻被告知絕無可能。」據了解,前一幅是中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只展出過兩次,後一幅地圖也只展出過4次,對文物保護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古代地圖在中國確實很罕見。這也是他不斷出版古代地圖解讀書籍的動力之一。

  梁二平簡介:

  梁二平向記者展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全比例複製圖。/記者熊君慧攝
 
  梁二平是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海洋文化學者。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深圳青年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旅行寫作,著有《關東風情》、《中國風情》、《旅遊攝影》等著作。足涉內地所有省份,行走30多個國家。2000年起,專注海上交往史。
 
  著有海洋文史地理着作:《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田野調查》等。

  特寫:記者變行者 醉心海洋文化研究

  2016年梁二平在荷蘭代爾夫特藍陶博物館考察。/受訪者供圖
 
  記者和行者,一字之差,一步之遙,梁二平卻用自己的努力實踐了二者身份的轉變。第一個影響他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轟動全國的羅開富「重走長征路」的報道。1986年,記者梁二平展開了一個反映關東歷史變遷的系列採訪,撰寫的系列報道《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紀行》在長春的《城市時報》上連載了一百期,反響不錯,並結集成書。此後,他成為一名「旅行記者」,寫旅行系列報道或專欄,到1995年已經跑遍了內地的所有省份,香港和澳門回歸後,又訪港遊澳。
 
  重走鄭和路獲得新體會
 
  第二個影響梁二平的人,是他的好友、中國傳媒界著名女記者范春歌。在她「重走鄭和路」的感召下,2001年,梁二平決定自費出洋,向偉大的旅行家鄭和致敬。幾年來,斷斷續續重走鄭和路,採訪了當年的占城、暹羅、滿刺加、淡馬錫……一路采風,攝影作文,藉以紀念古人不朽的遠航和今天偉大的開放。
 
  「重走鄭和路」不單單要選擇好一條採訪路線,而且要有一條清晰的寫作思路。本身即是一種歷史觀的表達。「鄭和是偉大的,但在華人世界之外,他對世界的影響根本不像我們現在說的那樣巨大。這是我所見到的現實。」梁二平說,鄭和「西」行二十八年,從來沒和任何真正的西方國家打過交道,也沒有任何地理意義上的大發現,船隊所到之處都不屬於「未知領域」。鄭和不是第一個到達東非的中國航海家。在他的前面還有前朝的趟路人。史料最充分的,也是被世界所承認的,是元朝的航海家汪大淵。他不僅比鄭和早近百年遊歷了東非,而且還寫出傳世之作《島夷志》。鄭和船隊的馬歡等人的著作《瀛涯勝覽》,也多有照抄《島夷志》的部分。
 
  既行萬里路又讀萬卷書
 
  「如果我們不能誠實地紀念鄭和,那還不如忘記了鄭和。」他說,誤讀的背後,是古代中國「中央大國」心態發展到極致的開始。鄭和之後,中國人轉過身去背對海洋,西方世界卻開始了一股席捲全球的航海狂潮。
 
  「重走鄭和路」之後,梁二平開始接觸這個相對冷僻的學術領域,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海洋文化研究之旅。記者梁二平,如今也是一個飽讀海洋文史典籍的行者。他說,想超越誤讀,既要行萬里路--自己去現實裡看,又要讀萬卷書--到歷史中去求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