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武虹霞烏海報道:近日,「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一行採訪了了烏海市千里山鎮巴音烏素村。採訪中,中廣核光伏農業扶貧項目引發了香港學子們的濃厚興趣,特別是溫室大棚內設的水產養殖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千里山鎮黨委書記張玉田介紹說,水產養殖是中廣核光伏農業扶貧項目中的一項。項目是在100個溫室大棚下面投放南美對蝦、河豚等,養殖成熟後,向外定向輸送到其他地區。按每個大棚一畝的面積計算,一年的收益最少可達60萬元人民幣(約69.6萬港元)。這個項目是與廣東海洋大學合作,技術人員、魚苗均由他們提供,而養殖工人則全部來自於本村村民。每個大棚一個人負責,可解決100人的就業問題。
令香港學子好奇的是,烏海市地處中國最北方,而南美對蝦原產於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如何在這裏生存下去?南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海仁告訴記者,南美白對蝦適溫範圍廣,可在18-32℃生長,適鹽範圍也廣,可在鹽度1-40‰條件下生長,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優良的淡化養殖品種。有了適宜的條件,加上技術人員的指導,無需多時就可在市場上買到烏海農村的溫室大棚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