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問題演進過程中,2009年是一個重要轉捩點。自該年起,南海問題突然升溫並一直持續「高熱」。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便是美國當時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基於這一戰略,南海問題成了美國牽制中國、維持其在亞太地區主導權的重要抓手。
自從2009年開始,奧巴馬政府試圖對美國的現實狀況、國際地位以及全球戰略做出新的思考與調整。在對華政策方面,奧巴馬政府從2009年的「戰略再保證」轉變為2010年之後的「兩面下注」,尤其重視對中國的防範與牽制,而實施這一政策轉變的重要抓手,就是實行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曉晨近期撰文指出,2002年到2009年,南海雖然暗潮湧動,但總體平靜,這背後是東亞(包含東南亞)一體化的穩步推進,地區合作是當時的主流。2009年,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實質是把安全議題帶入到東亞,打斷了東亞自身一體化順風順水推進的進程。
打斷東亞一體化地區合作
「美國戰略大轉向特別是『亞太再平衡』戰略應為南海局勢升溫負責。」陳曉晨認為,美國借助「亞太再平衡」戰略,深化與傳統盟友日本、澳洲和菲律賓關係,還積極拉攏越南等新盟友,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的傾向日益明朗化。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這都「刺激」了一些美國亞太盟友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發起挑戰。
吳士存也表示,南海問題走到今天,美國是最大的始作俑者。未來不管是民主黨人抑或共和黨人入主白宮,美國都不會改變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甚至還會加強。
吳士存預計,如果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其在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過程中,估計會有一些新的動作,中國在南海問題上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大。
(記者 張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