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日,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聚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參展商。圖為與會者在俄羅斯展位諮詢\新華社
今年5月,中國外長王毅在梳理「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收穫時指出,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起步順利,開局良好。截至目前,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70多個國家和組織均表達了支持和參與,真正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本報從今日起刊發系列專題,從國際共識、金融制度、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貿易投資等八個方面報道「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兩年來的階段性成就。\大公報記者 李理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訪問印尼時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沿途國家包括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總體財富近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帶,「一帶一路」進而被認為是中國躍升為全球負責任大國的路線圖。
歐亞非多國主動對接
去年3月北京發布「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明確提出,相關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此後,越來越多國家逐漸改變了最初疑惑、冷眼旁觀的態度,轉而開始接納這一構想,最終主動對接中國倡議。
去年6月,匈牙利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此後,捷克和歐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主動找上門來。目前,中國已與俄羅斯簽署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並與哈薩克斯坦、蒙古、印尼等國開展了發展戰略和規劃對接。
今年初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時,沙特、埃及、伊朗均表示全力支持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願成為「一帶一路」通往非洲和歐洲的支點。三國分別同中方簽署了關於共建「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今年5月訪華的多哥總統福雷更直言不諱,願成為「一帶一路」的西非支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稱,「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是打造包容的全球化,幫助內陸地區尋找海洋,幫助南方國家實現工業化,和傳統「海洋型」全球化有很大不同。此外,以鐵路為基礎的歐亞互聯互通還能夠實現規模效應並減低雙向物流成本,提升內陸地區的比較競爭力。
塑造雙贏全新國際秩序
外交觀察家和項目參與者更加清楚地看到,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不僅能夠擴大和周邊國家的利益交集,緩解安全困境,更可以和沿線眾多發展中國家實現雙贏,最終塑造一個區別於「強者欺弱」的全新國際秩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稱,沿線國家多半擁有豐沛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但普遍缺乏資金、人才、技術,且面臨基礎設施不足、市場規模過小、治理能力不佳等瓶頸。而中國所具備的優勢可以協助這些國家克服瓶頸,激發經濟發展動力。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局長郝福滿的判斷是,這一個厚積薄發的歷程。在他看來,只有當「一帶一路」的絕大部分項目都落地,收效才會逐漸顯現。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王義桅指出,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考慮就是以資金、技術優勢制訂新基礎設施產業標準,通過修建能源管道和人民幣國際化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同時制訂新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對世界而言,「一帶一路」倡議則超越了近代殖民體系與戰後霸權體系,通過包容性技術、包容性制度,正在開創包容性全球化,打造現代化和文明的共同復興,最終能夠開創國際與地區合作新模式,造福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