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問:「醫生,我有椎間盤突出,是否一定要做手術切除?」這是很多病人的謬誤。其實,椎間盤突出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磁力共振檢查下的一個病理情況。即是脊椎之間的椎間盤因老化或壓力等原因,導致變形和突出,如果壓住神經線,所引起的痛症可大可小。病人如出現嚴重痛症,可能需要介入治療甚至接受手術。
由於椎間盤突出不是疾病,因此香港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不過,根據臨床經驗,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確實有更多人因頸腰痛而求醫,當中有不少是年輕病人。這情況可能與疫情下大家需要「在家工作」有關,因為家中多缺乏合適的辦公桌,加上人們時常「耷低頭」看手機,頸腰痛個案愈來愈多。如果是肌肉或筋膜繃緊和發炎而造成的痛症,一般藥物和物理治療應可以紓緩。可是,當中不少慢性痛症的病人在詳細檢查後,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問題。
何為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是脊柱兩節椎體之間的軟骨盤組織,外圍是非常堅韌的纖維環(Annulus),內部是柔軟的髓核(Nucleus)。它有點像橡皮氣墊,富有彈性,可以保護神經,幫助我們運動時減低震盪。
年紀大,椎間盤會出現老化,又或者意外扭傷、撞擊等,導致椎間盤變形。更嚴重的情況是,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突出,壓迫附近的神經線,如坐骨神經,引致神經性痛楚。
必然出現神經痛?
不一定。有些病人因為年紀大,或長期姿勢不良,增加椎間盤壓力而導致慢性疾病,可令椎間盤逐漸退化和變形。不過,如突出部分沒有壓住神經線,痛感可能不太強烈。
可是,有些病人因意外猛烈扭傷,如椎間盤突然破裂,髓核被擠出來,壓住神經線,可產生非常強烈的痛楚。痛感可以有如電擊、針刺、麻痹,甚至有病人痛得難以入睡、癱瘓和失禁,影響日常生活。
何時需要做手術?
正如前文所說,有些病人有椎間盤突出但沒有痛症,或症狀輕微,可以先作觀察,病人一般在休息以及進行適量和適當的走動後,症狀可於四至六星期後得到紓緩。不過,如病人的痛症沒有改善,便需要藥物或物理治療。如出現嚴重的痛症,難以忍受,影響生活質素,便需要介入治療甚至手術。
首先,醫生需要以X光輔助,於病人疼痛部位的表皮處插入兩支探針至出現問題的椎間盤,然後注入顯影劑,便可透過儀器清楚看到椎間盤的病變情況和神經線的位置。此時,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決定注射類固醇等消炎止痛藥,還是以射頻(Radiofrequency)產生熱力來麻痹、燒灼或破壞產生痛感的神經線,以緩解痛楚。由於過程會觸及病人的神經線和需要確定位置,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清醒,讓醫生監察病人的活動和感覺功能。另外,這類型的介入治療可協助醫生確定痛症的來源,作出更針對性的治療。
如以上治療都未能緩解痛症,病人需要考慮接受手術,例如減壓術、融合手術和人工椎間盤置入術。至於如何選擇,病人應與醫生商討。由於椎間盤「自我復修」能力較差,病變很難逆轉,以上方案是拯救受壓神經線,為病人緩解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