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杏林細語/疫病當前,穩住情緒

時間:2020-02-09 04:23:11來源:大公報

  圖:疫情之下,採購物資有度,保持危機意識勝於過度恐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一罩難求」,也出現市民搶口罩甚至狂掃食物儲糧。不少人指港人羊群心態最為常見,還是人的天性本就如此?

  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博士受訪時說:「人對嚴重疾病的恐慌是最正常不過的情緒,這種恐慌其實是在緊急情況時是有必要的。若跌入猛獸地盤而不懂恐慌逃走或保護自己,你試想一下會有什麼後果?有研究指出發生危機時,悲觀的人比樂觀者生存率會較高,因為前者危機意識較高。因此,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有必要對民眾的危機意識有所準備,向民眾確保和顯示所需物資的充足程度,以穩定民心。如果只是否定人們的恐慌情緒,不但不能減輕恐慌,反而將恐慌變成憤怒。除了物資更短缺,更可能出現混亂。」

  那是否人們面對這種情況不能冷靜下來?就如上一輩經歷戰亂和貧困,在太平盛世仍積穀防饑,那是老人心態,還是人人如此?

  「現時疫情仍在危急之中,人們當然未能冷靜下來。每個人建立安全感也有不同的條件,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最底層需要是生理需要,如食物、水、空氣等。老人家因經歷饑荒,自然會特別緊張,甚至出現過度補償的行為。所謂太平盛世,也只不過是觀點與角度。老人家經歷多次太平與荒亂,知道兩者隨時也會改變。」

  然而時下香港人是否自亂陣腳而產生恐慌心理?

  甄梓竣解釋:「在生理需要之上,正是安全需要。這包括人身安全、健康、財產和生活穩定等保障。人們曾經歷過類似重大事件(如2003年「沙士」),深知嚴重疫症幾乎威脅到自身安全。香港的情況當然不是自亂,而且確實有科學根據的疫症威脅。人們為求自保,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機制。當全球也加強防疫時,香港與內地的病源相近,若輕描淡寫疫情,恐無助建立市民信心。」

  因疫情影響市民工作、上學等生活規律,有學生因沒得正常上學而失眠,這樣的情況常見嗎?

  「中小學校的時間表都是十分有規律,這種規律特別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突然的停課,影響到睡眠也很常見。因此家長在停課的日子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好好準備每天的時間表,這有助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其實,很多人由中學畢業至升讀大專,或開始工作的轉折期間,也會出現適應困難,影響身體和情緒,甚至可能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徵狀。這些徵狀大部分人都會慢慢消除或根治,但若情況持續三個月以上,則可能演變成較長期的情緒病等。」

  甄梓竣補充說,情緒困擾並無年齡限制,無論老中青也可能受如疫情等外來壓力影響。因此,希望大家都願意向身邊的人甚至專業人士請求協助。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