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三桂在山海關放清兵入關的原因,實際上與陳圓圓的關係不大。
明末時期,有幾位歷史人物應該大家都十分熟悉,吳三桂、李自成、明思宗崇禎帝他們三位可以說得上是影響整個歷史發展的三位重要人物,而當中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扭轉歷史發展的關鍵。談到吳三桂,大家應該對他的印象應該不外乎是「漢奸」或者「引清兵入關」,而他之所以會當「漢奸」的原因有傳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一位藝伎陳圓圓。究竟這個傳聞是真的嗎?當時的吳三桂為何會在山海關放清兵入關?今次我們來說說這段歷史故事。
未及增援 京師已破
話說崇禎時期,為了應對東北滿洲的入侵,在遼東地區派駐了不少軍隊,而吳三桂就是駐紮在遼東的其中一位總兵。但到了崇禎十七年,駐守遼東的總兵不是戰死就是投降,令吳三桂成為了遼東地區官階最高的地區總兵。而在吳三桂之上的還有擁有調兵權的正二品官遼東巡撫黎玉田和官拜一品的薊遼總督兼兵部尚書王永吉。雖然普羅大眾未必聽說過這兩個人,但事實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舉措與他們才是高度相關。
時間來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六,崇禎帝接到奏報稱太原等地已被李自成的部隊被攻破。山西淪陷之後,河北平原基本上就可以長驅直入,北京城就自然危在旦夕。所以崇禎皇帝唯有下令,王永吉總督率領關外軍隊與吳三桂一起棄守寧遠城,入京勤王。只可惜命運弄人,十來天後,當王永吉率領的遼東軍先頭部隊來到了離北京城還有數百里的豐潤縣,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城,思宗自縊身亡。城內百官紛紛歸順投靠,而且大順軍還在城內肆意搶掠,就連吳三桂之父吳襄也遭到了拷打,並搶走五千兩白銀。這讓後來趕到的吳三桂大為震怒,發誓「君父之仇,必以死報」。
上司卸責 背負罵名
與此同時,遼東巡撫黎玉田收到消息,清兵已進駐早前明軍棄守的寧遠城,並準備進一步南侵。所以就通知王永吉和吳三桂返抵山海關商議對策,當時決定由王永吉聯絡史可法,並希望可以南北兩路夾擊收復北京。碰巧的是,當晚李自成的招降使者唐通與左懋泰、張若麒也趕到了山海關。儘管如此,他們三人還是決定拒降,所以王永吉按原計劃南下聯絡史可法北上,而吳三桂再率遼東軍西進,一起夾擊收復北京。為了拖延時間,他們決定派黎玉田為使者前去北京假意與李自成談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黎玉田假戲真做了,到北京城後真的向李自成投降。而他選擇投降當然有其自身的考慮,在遼東軍而言,士兵聽令於「平西伯」吳三桂,而文官系統中也是聽令於王永吉,更何況一旦被發現是假意投降,在北京的他很容易就成為李自成手上的人質。
而吳三桂就在同一天收到遼東軍的監紀同知童達行的一個提議,「借兵為崇禎復仇,事成割讓黃河以北之地作為酬謝」。缺乏政治經驗的吳三桂面對如此紛亂的局面,只能求助於他的直屬上司王永吉,而王永吉當然也有其政治考量,為了避免自己背上出賣民族之名,同意童達行的建議後,提出以吳三桂名義向大清發出了一份「請兵書」。而後來的歷史大家都應該一清二楚了,因為父蔭而當上武官的吳三桂就是這樣成了引清兵入關的「千古罪人」。
中學教師 教聯會副主席 全國青聯委員 穆家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