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新聞解析.生活與社會/彰顯孝道 內外兼備

時間:2022-10-12 04:24:14來源:大公报

  油塘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於9月1日舉行「開學孝道禮」,讓學生及家長一同參與,包括為父母剪指甲、揼骨及下跪奉茶,引起熱議。網上不少人批評參與是次活動中學生的行為是愚孝,既不能彰顯孝道,也未能教導學生孝的真正意義,反之讓學生有屈服及屈辱之感。該校校長徐區懿華其後發文為該活動進一步說明,表示活動「好輕鬆、好歡欣」,亦是同學和家長自願參與,下跪奉茶非愚孝,茶禮也不是罕見儀式,她認識的朋友仍有每年新年「跪茶拎利是」習俗。她指出,學生年紀小,要用「形於外」的方式帶出尊敬父母,不是要求學生每日在家中都向父母跪拜,活動應該是「唯一一次」,沒料到學校活動引起全城討論,現在明白「原來好多人對孝道有保留,孝道是有爭議性的,開始明白有不同想法」。筆者認為,首先要了解孝的定義。

  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在談及孝道時有不少值得作為子女的我們思考的教誨。孔子說:「現在的孝道,就是說養活父母。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懷着敬意孝順父母,那麼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就沒有分別。」「侍奉父母的時候,要婉轉地勸告他們。見到父母沒有聽從自己的想法,也要保持恭敬之心而不冒犯他們,憂慮而不怨恨他們。」孔子認為,行孝重在內心的敬意,而非外在形式,亦不在於物質多寡;即使有能力供養父母,照顧父母起居飲食,若沒有敬意,就不算是孝道。《孝經.開宗明義》曰:「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道最高層次是從內心敬愛父母,於言行各方面都能讓父母感受到尊敬。孔子理解的孝,不重形式、不重外表,而是重精神、重內心的敬意。簡單來說,物質的孝不是準確理解孝道。從孔子的角度,會否批評「開學孝道禮」?當天出席的家長是否感受到子女的尊重?剪指甲、揼骨及下跪奉茶是否盡孝的表現?

  後漢一名叫黃香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用身體幫父親把棉被和床褥預先溫暖起來,後來獲上奏朝廷以表揚其孝心。他的行為,明顯地展現了孔子所論孝之根本精神──懷着敬意孝順父母。沒有敬意,也不會出現孝順行為的結果。他的行為,也不存在只有物質上的孝,而是不忍心看見父母受寒冷之苦。一個人是否稱得上孝子,重點在於他作出的行為能否讓父母快樂。從科學的角度,要衡量內心存有多少單位的敬意是不可能的。孝道也不能只開一張空頭支票,光說我很敬重父母也只是無實質內容的孝道。試問大家,日後父母需要入住安老院,子女只付住宿費用而不去或很少探望,父母會開心嗎?這樣又能否稱得上盡孝呢?

  「開學孝道禮」引起軒然大波,公眾的關注點集中在學生是否自願,以及下跪等行為與孝道的關係。歸根究柢就是香港社會太強調公平和權利。我們要思考的是,若對關係親密的家人都準確計算,而沒有長幼之分,今天當子女的我們,他日成為父母時,子女也不斷只談權利,忽略責任,父母的內心會否百般滋味在心頭?孝道其實很簡單,就是子女讓父母快樂,公眾又何必想得太複雜?

  思考問題:

  1. 孔子論孝的精神是否已不合時宜?

  2. 除了對父母存有敬意外,子女還可做什麼以彰顯孝道?

  培僑中學生活與社會科老師 陳志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