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成語典故解讀/嗟來之食

時間:2022-09-13 04:24:22來源:大公报

  解釋:

  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出處: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禮記.檀弓下》

  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饑荒。這次饑荒波及甚廣,很多百姓被迫離開居所,前往別處求生。在路上有很多窮苦的百姓餓死,不少人為求食物果腹到處乞討。

  而有位叫黔敖的人就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帶有飢餓的人經過時,就施捨些食物給他們。一日,黔敖又坐在路邊的車上,等着飢餓的人經過。只見一個餓得腳步虛浮的人搖搖晃晃地走着,身上的衣衫破破爛爛。黔敖見此情景,就左手拿着乾糧,右手端起一碗水,對着那人叫道:「喂,過來吃!」

  黔敖本以為自己的善舉會令那人對自己感激萬分,殊不知那人抬起頭來,對黔敖怒目而視,輕蔑地說:「我就是因為不吃施捨的食物,才會成了今天的樣子。你以為我會為了一口食物,就拋棄最起碼的尊嚴,接受帶有侮辱的施捨嗎?」黔敖聽後覺得自己態度確實有不佳之處,就跟在後面道歉。沒想到那人依舊不為所動,最後因飢餓而死。

  孔子的弟子曾子聽說這個故事後說道:「這又何必呢?黔敖無禮呼喚時,確實理當拒絕施捨。但是當黔敖誠心道歉後,則可以去吃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