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成語典故解讀/爾虞我詐

時間:2022-05-24 04:24:00來源:大公报

  解釋:

  指互相欺騙的行為。

  出處: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為一方霸主。一次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只是小國,未幾楚軍就包圍了宋國的國都。宋國連夜派出使者前往晉國求援,晉國的國君覺得還不是時機出兵救援,但是又不想宋國失望。便派出使臣解揚到宋國去,告訴宋國不要投降,晉國的軍隊很快就會去救他們的。

  沒想到解揚在路過鄭國時被擒獲,鄭國又把他獻給了楚國。楚王許以重金,要求解楊向宋國傳達錯誤的信息。解揚假裝同意,於是楚王把他帶到宋國都城前,要他向宋國人喊話。解揚趁機把晉君的命令傳達給了宋國。楚王見自己受騙,甚是憤怒,下令把解揚處死。解揚毫無懼色地說:「我背負着國君的命令,無論如何都要完成我的使命,即使死了我也絕不恐懼。」楚王很欽佩解揚的忠貞不屈,就把他放了。

  但戰事還是在持續,宋國堅決不降,楚國久攻不下,雙方都快將堅持不住了。正當楚王準備撤退時,大臣申叔時獻上一計,讓楚軍在宋都附近建房,假裝我們要長期留下,這樣定會讓他們投降。但是當天夜裏,宋軍將領華元卻悄悄潛入楚營,找到楚將子反,對他說:「雖然我們快將走投無路,但我們寧可讓國家滅亡,也不投降。不過只要你們退兵三十里,我們就可以講和。」子反將此事報告楚王,楚王權衡利弊後,決定放棄進攻。

  經過了長期的僵持,雙方終於簽署盟約,盟約上就寫道:「不可爾虞我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