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會令問題越發嚴重。
出處:
1)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
2)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戰國策.魏策》
字詞釋義:
薪:{名}柴草
事:{動}侍奉
盡:燒完
典故:
戰國時代,魏國經常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
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士兵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換取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縱橫家(諸子百家之一,多為謀士),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慾望。」
說到這裏,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着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