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比喻才情減退,無法回復昔日的才思敏捷。
出處:《南史.江淹傳》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雲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餘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又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古文詞義:
渚:[名]小洲,水中的小陸地。
遺:[動]留給。
大恚:[形]大怒,非常生氣。
躓:[形]文辭晦澀不順暢。
典故:
江淹是南北朝時著名文學家,也曾被朝廷招納,擔任官職。他自幼家貧,但讀書刻苦,自小寫得一手好文章,很年輕時就在文壇享負盛名。他作品風格瑰麗,常有奇言佳句流出,擅長各種詩體題材,不少文章廣為傳頌,人稱江郎。
江郎歷經宋、齊、梁三代,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曾任宣城太守。晚年時他高官厚祿,事務繁重,文章不如年輕時精彩,亦寫不出佳句,世人見此境況,都說「江郎才盡了」。
關於江郎緣何才盡,其中有兩個有趣的傳說。據聞當他罷職回家的時候,停船在禪靈寺,夜裏他夢見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說:「以前我送給你一匹錦緞,現在該到還我的時候了。」江淹遂從懷中抽出幾尺錦緞,那人很生氣,說他把錦緞剪裁得快沒了。見丘遲(當時一文人)站在旁邊,張景陽便對丘遲說:「剩下這幾尺,也做不成什麼了,就送給你吧。」
還有一次,江淹在涼亭午休,又夢到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筆放在你那裏多年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隨即向懷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歸還郭璞。經過這兩個奇特的夢境以後,江淹寫起詩文來,就再也沒有名言佳句了。
其實,晚年的江淹官做大了,脫離了社會生活和人民,亦無閒暇琢磨詩文,因而失去了靈感與才氣。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自然就會枯竭。作為典故,用以喻指文人才思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