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時間:2020-10-13 04:23:51來源:大公報

  本期介紹南宋大詞人辛棄疾(1140-1207)的一篇名作《青玉案.元夕》,是篇也是中學文憑試指定文言經典之一。

  辛棄疾,字幼安,自號稼軒居士,歷城 (今山東濟南)人。

  辛棄疾出生時,山東已陷於金。年二十三,率義軍數千人渡江歸宋。歷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以龍圖閣待制致仕。中間兩遭落職,晦跡林泉,陶情歌酒者,前後二十年。寧宗開禧三年(1207)六十八歲卒。

  〈青玉案.元夕〉這首詞,辛棄疾約寫於四十九歲以前的正月十五日圓宵燈節,以繁華熱鬧的場面作為背景,描繪在遊人中一個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子形象。

  原詞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繪元夕繁華熱鬧的景象。一落筆即以比喻法寫彩燈的繁多艷麗,好像被東風一下吹開的千樹萬樹的花朵。再形容風吹燈火晃動之狀,好像萬點繁星如雨點般吹落到人間。接下寫人們紛紛出來觀燈的盛況,富貴人家乘坐着裝飾華麗的馬車來來往往,充滿豪華氣派,衣香鬢影,使得滿街香噴噴。「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三句,用「動」、「轉」、「舞」三個動態詞,描繪人們歡度元宵的熱鬧情景:美妙的簫聲四起,光耀奪目的玉壺燈在閃耀,藝人一整夜狂熱地表演着各式各樣的魚龍百戲。由魚龍燈的飛舞,看出表演者的落力,更可推想周圍觀賞人的熱烈投入之狀。

  詞的下片筆調一轉,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位詞人渴求的與眾不同的女子形象。這位女子出場之前,先寫一群戴着鬧蛾兒,插着雪柳,鬢邊垂下鵝黃色柳絲的士女們,也在元夕燈節結伴而遊,她們打扮入時,經過詞人的身邊,飄散出一股像梅花那樣淡幽幽的香氣。這時,詞人也許在一霎眼間發現士女群中一位清麗脫俗的女子,也許那群士女中根本沒有他愛慕的對象,他唯有在「眾裏」焦急地找來找去,不知找了多少遍,依然見不到她的蹤影。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句,是說當詞人正感到絕望的時候,偶爾回過頭來,忽然發現她就站在那燈火稀落的僻靜之處。這個意外發現,給詞人帶來無比歡快之情,也給讀者深深的回味。人們都追逐繁華熱鬧之處,她卻與眾不同,喜歡獨自一人走到偏僻冷落的地方,原來詞人所追慕的這位美人,竟是一位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獨特人物。

  自屈原開始,詩人都喜歡用香草美人寄寓政治懷抱。辛棄疾這首詞,無疑胎息自《離騷》。屈原在《離騷》中五次「求女」,是以虛構的靈魂神遊天上,他心目中的「美女」,可能是自己的理想,也可能是「賢君」、「賢臣」。辛棄疾利用整首詞構築一個藝術意境,含而不蓄地表達自己的心志,他以元夕燈節所見進行藝術創造,並以此寄託一己懷抱。他尋找的「那人」,是他個人理想的化身,還是能旋轉乾坤的「賢君」、「賢臣」,值得尋味。可能在辛棄疾的心中,面對國家的內憂外患,則「個人理想」與「賢君」、「賢臣」是融合起來了。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能達至個人理想,必要有「賢君」的支持;國家出現賢君,才會「親賢臣,遠小人」,使賢臣得以大展抱負。

  辛棄疾一般被稱為豪放派詞人。他的詞,慷慨悲壯,筆力沉雄。但作為宋詞大家,辛詞的藝術風格多樣,豪放與婉約兼擅。這首〈青玉案〉,正反映辛詞清麗婉約的一面。作者以比興手法託物寄意,用筆細密,柔婉之中又隱然有清剛之氣。由於詞的章法起伏跌宕,意境含蓄深遠,纖濃之外別具高格,朗誦的時候毫無軟弱的感覺,依然顯露出辛詞的雄豪本色。

  最後,向讀者交代幾個字的粵語讀音:〈青玉案〉的「案」,音「按」(on3/ngon3);「轉」,有陰上聲和陰去聲兩讀,如以「玉壺」指花燈時,讀陰去聲(zyun3),如以「玉壺」喻明月時,讀陰去聲(zyun2);「縷」,音「呂」(leoi5);「驀」,音麥(mak9/maak9)。

  招祥麒博士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