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創意館原址為私塾 見證傳統村校盛衰

時間:2019-10-18 04:23:55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訊】參觀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除了展覽外,還可以重溫香港鄉村私塾發展歷史。創意展館由海濱學校改建,既是近代香港教育發展的縮影,亦見證着香港傳統村校的盛衰歷史。

  學生須自備桌椅

  香港開埠初期,教育主要以傳統私塾方式進行,石商曾林安及葉華勝於1920年在鯉魚門創立私塾,村民稱該校為「啟蒙」學校。啟蒙學校的校友兼海濱學校前校監羅群曾經憶述:「早期鯉魚門村以客家人為主,因此老師以客家話授課,課本選用三字經、四書五經、唐詩、朱子格言等傳統儒家典籍,學生入學時要跪拜孔子,又須自備書桌椅子上課,寒假時則把椅桌搬回家中,習字簿亦是自製。」

  啟蒙學校1936年按照香港教育則例(1931)註冊,官方名稱為「Lee Yu Mun School」(鯉魚門學校),當時學生人數約20名。日本佔領香港期間,不少村民逃回內地,學校暫時停辦。日本投降後,村民回歸故里,村中適學兒童漸增。由於私塾校舍遭到破壞,村民曾福、葉恩籌等人籌款租用一所平房,創立「鯉魚門海濱學校」,寓意「學海無涯,海濱為始」。該校在1949年轉為政府資助小學,學生29名。戰後內地人湧港,使鯉魚門人口急增至近兩萬人,小學學額也出現短缺情況。

  村中父老在1950年成立建校委員會籌建新校舍,於1953年落成,只開辦小一至小四班別,小四後可轉到茶果嶺四山公立學校完成小學課程。到上世紀70年代初,海濱學校上下午校共12班,學生人數達500名。70年代後期因觀塘、油塘這些鄰近鯉魚門的工業區不斷發展,使不少年輕村民因工作關係外遷,村內人口減少,1994年以後嶺南新村逐步遷拆,學校班數縮減至四班。

  2008年殺校停辦

  回歸後因實施內地移民來港政策,村內及鄰區新移民家庭及學生人數驟增,學校班數回復到正常的六班,惟適齡學童不斷減少,加上當時的「殺校」政策,海濱學校於2008年8月底正式停辦。2010年初,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獲批學校原址營辦權,轉化為一所教育、文化、藝術資源中心,在館內舉行各種文教活動,冀望達到推廣本土傳統文化的目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