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全球化創富 利潤分配不公?

時間:2018-11-20 03:16:16來源:大公報

  1820年的第二波全球化,形成世界「大分流」。G7工業國獲取大部分財富,窮國輸出原材料、勞動力,並成為G7貨品的傾銷市場。無疑,窮國的經濟也有增長,卻是不平衡、不合比例的增長。到1990年代第三波全球化展開,備受壓榨的窮國,如能利用本身的比較優勢,引入外資、技術和知識,未嘗不可像中國般工業化及現代化。若未能有適當的政策配合,便會停留在第二波全球化階段。

  菲國未有掌握時機現代化

  菲律賓是最好的例子。1898年,菲律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政治、經濟掌握在美國手上,是第二波全球化的輸家,但識字的國民比率,和英語的普及率,卻遠高於其他東亞國家。1946年獨立時,菲律賓識字的國民比率,位居東南亞第一,37%人口以英語為母語,比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還要高。1950年,菲律賓的人均GDP僅次於日本,是當時新中國的2.4倍。可惜,菲律賓未能掌握時機現代化。1980年起,菲律賓反而成為家傭及各式各樣低技術勞工的輸出國。2013年,逾1000萬菲律賓國民在海外工作和居住,佔人口的11%。

  第三波全球化雖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真正能分享這些財富和掌握到機會推行工業化及現代化的,只有R11國(R是英文Rising的簡寫,意思是新興):中國、韓國發展最快最好,印度、印尼、波蘭、巴西、澳洲次之,墨西哥、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和土耳其居後。

  委內瑞拉和土耳其現時經濟岌岌可危,恐怕將會剔出R11之列。R11中,得益最多的只有I6(即中國、韓國、印度、印尼、泰國和波蘭),尤其是中國,晉身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富強之國。預期中的「大匯流」,並沒有出現。現時,世界仍然三分:已發展(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待發展國家(以前稱為落後國家)。

  一見工資上漲 隨時撤出

  發展中國家得益於G7生產線外判、技術和知識轉移、運輸和交通費用大幅下降。可是,G7國家並未放下戒心,真正遵從世貿所規定的自由及充分轉移技術和知識。二戰後,全球生產代工制度崛起,G7中不少企業不再在本國興建廠房和僱用工人,改而在發展中國家設生產線,本國只負責設計、建立品牌與推銷。

  以美國某名牌運動鞋商為例。1970年代末,該名牌運動鞋在韓國、台灣生產。到台、韓工資上漲,便轉移到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生產。後來,又嫌南中國和東南亞工廠的技術水平不足,轉回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亦較高的韓國代工。美國公司在代工制下,從來都沒打算在任何一地長期留下,反為做足準備,隨時撤出或遷入。如此一來,其生產技術和知識的轉移,都十分有限。這保證了從事代工的國家,無法追上及取代G7國的水平。

  1990年後,一件貨品的利潤分配,跟以往大為不同。代工所得,佔整體利潤的比例,下跌了30%。服務所佔比例卻增加了20%,設計所佔比例亦增加了15%。換句話說,雖然G7公司的生產線外判到R11國家,所得利潤卻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代工國家得到的只是微利。有微利,當然好過沒有,但G7始終是高科技、高階服務、高階推銷,R11只是中、低階製造和中、低階服務,R11要追上G7,仍然不容易。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