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只此青綠》劇照——展卷人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希孟披上外衣。
「《千里江山圖》的傳世之美,不僅源於畫家高超的藝術造詣和精湛技藝,也得益於整個時代的文化底蘊,以及完成畫作所需要的筆、磨、紙、顏料等傳統工藝,才能使畫作跨越千年,依舊保持令人心醉神迷的色澤光芒。」周莉亞坦言,傳承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那些不曾被記住姓名的匠人們,這部劇作亦是為他們作傳。」
周莉亞向大公報記者講述了她此前看過的一部非遺紀錄片,裏面有一位製筆人面對鏡頭娓娓道來:我一輩子幹的就是這個,雖然自己不會畫畫,畫上也不會有我的署名,但看到畫家用我做的筆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就感覺特別欣慰。「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我們不僅要記得希孟,還要記得這些匠人,讓他們在舞台上活過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他們的存在。」
因此,在《只此青綠》的舞台上,伴隨畫卷的鋪展,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製筆人、製墨人等畫作背後的匠人一一登場,他們的手藝被收錄在「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等不同的篇章中。「我們邀請到相關工藝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排練廳手把手教學。演出時使用的絲絹、毛筆、工具、模具等,幾乎都是非遺傳承人提供的真實物品。」
「《只此青綠》,又不止青綠。」周莉亞解釋道,《千里江山圖》所呈現的青綠色實際上是王希孟畫了五層的效果。「首先,整個畫卷用水墨打底,完成最初的『粉本』;接着用『赭石』上色,山根部位皆用赭石接染;第三層、第四層開始上石綠色,這是由孔雀石研磨而成的一種珍貴的綠色;最後一層用石青色來渲染樹葉以及山巒頂部,使得整幅畫作更具層次感。」
正是這些色彩和工藝,最終凝成了獨具一格、讓人「一眼千年」的青綠,達到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在舞蹈詩劇的結尾處,展卷人與希孟在《千里江山圖》的展出現場相遇,他向畫家招手,畫家則作揖致意。「我曾問過演員此刻的心裏話,飾演希孟的演員說,他想對展卷人講一句『謝謝你』;飾演展卷人的演員則說,他想對希孟講一句『放心吧,有我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