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只此青綠》的同心圓舞台。
公元一一一三年,北宋畫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完成絹本設色作品《千里江山圖》。二○一七年九月,在故宮「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上,《千里江山圖》首次全卷打開,面向公眾展覽。開幕的第一天上午,故宮午門前的廣場上就擠滿了前來觀展的人,需要排四個小時的隊,才能一睹畫作的風采。「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由於客流量大,每位參觀者只能在這幅近十二米的長卷前駐足幾分鐘,剛被它的氣勢和絢爛迷了眼,就得匆匆離開。舞蹈編導韓真是參觀者之一,那驚鴻一瞥在她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一九年,當她與搭檔周莉亞決定再度攜手創作一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作品時,《千里江山圖》便從記憶裏一躍而出。
「剛開始我倆非常激動,覺得那麼美的畫如果能以舞劇的形式出現在舞台上,絕對是一大亮點。」沒想到當真正坐下來創作時,韓真坦言「這是一個大坑」。事實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千里江山圖》的作者是誰一直謎團重重,僅能從宋代權臣蔡京為其撰寫的題跋中看到「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
「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從寥寥數語中講好畫家的故事,從什麼角度去切入,成為了我們創作過程中的第一道難關。」最終她們決定在舞劇中以「展卷人」的視角來切入,作為《千里江山圖》的研究者,他與畫家穿越時空的界限,同時出現在一個舞台空間:這邊被王希孟拋落在地的紙團,那邊就被展卷人拾起、打開,彷彿在探索其中的奧秘;這邊的王希孟徹夜作畫,那邊展卷人默默為其披上外衣……
為此,《只此青綠》的舞台做了同心圓的巧妙設計,還原中國傳統畫卷的「展卷」過程。「不斷轉動的舞台就像時間,千年前王希孟帶着每位匠人的期待畫就了千里江山,今天以此為創作藍本的《只此青綠》又把他們帶回到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