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趣說香港電影節紀錄片

時間:2019-03-07 03:18:17來源:大公報

  圖:普京(右)怎樣在政壇嶄露頭角,可從《普京的證人》中一窺端倪

  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兩星期後展開,今年會打破先例在復活節前一個月舉行,但仍是三月尾的時節。不少影迷的目光都集中在大師影片,或者在各大影展報捷的得獎片,今次筆者想介紹兩部有趣的紀錄片。\劉偉霖

  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近三十年的作品中,我其實偏愛他的紀錄片。不止因為取材特別,他還有「紀錄片和劇情片本來沒有分別」的意識,所以他的紀錄片通常會避開說教或者喋喋不休。再者,他很會閱人,很容易在拍攝對象身上找到別人未必察覺的角度。

  《荷索會戈巴卓夫》新視角

  今次荷索去拍戈巴卓夫(Gorbachev,又譯:戈爾巴喬夫),把導演名銜和Andre Singer分享。從《荷索會戈巴卓夫》(Meeting Gorbachev)所見,感覺他較像「出面」的那一位,負責訪問戈巴卓夫,這多多少少也是靠自己的面子才能令戈巴卓夫願意參與。

  影片頭三分一,比較傳統的寫他從鄉下高材生,平步青雲成為蘇聯精英,然後成為蘇聯領導人的經過。荷索在這部分,傾向將戈巴卓夫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平實、講邏輯、重知識,所以能夠在蘇聯末期的老人政治脫穎而出。也因為他的清醒,看得出蘇聯不去改革開放,只是死路一條。

  不過荷索找了兩個訪問對象,是從鐵幕之內、蘇聯以外看戈巴卓夫這股改革旋風,一個是匈牙利首相尼密特(Miklos Nemeth),另一個是波蘭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Lech Walesa)。尼密特恍似戈巴卓夫的知音,他看得見戈巴卓夫的開明,不過也知道蘇聯實為強弩之末。華里沙則是用對立的角度,指出蘇聯的制度假如一直壞下去,船還不會沉,但像戈巴卓夫這種改革者一出,小修小補會變成一發不可收拾,那麼波蘭便有機會脫離蘇聯的控制了。

  荷索在本片其實沒用太多個人角度,去看戈巴卓夫這個現象,但他作為德國人,能夠脫離英語媒體太過理所當然地視美國的里根(Ronald  Reagan)以及英國的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為結束冷戰英雄的想法。觀眾或許會覺得荷索太過崇拜戈巴卓夫,不過影片也清楚道出,德國之所以能夠統一,戈巴卓夫有很大的功勞。所以也難怪荷索對着戈巴卓夫,那麼笑逐顏開。

  除此之外,荷索相對地將戈巴卓夫結束與美國的核子對峙,看得比他令鐵幕瓦解更為重要。他藉戈巴卓夫銳意消弭核武的努力,和最近核武回歸的趨勢相提並論。而在這一部分,我覺得更重要的啟示,其實在影片開頭已經揭示,荷索問戈巴卓夫:你小時應該會十分恨德國人吧,你第一個見到的德國人,相信是入侵的納粹德軍(其實不是)。荷索在電影後段,借了戈卓巴夫的口,道出現今俄羅斯的歐洲政策,是和納粹德國在二戰侵略蘇聯息息相關,昔日的歷史傷口,造成今天俄國疑歐,尤其是德國,這種觀察同樣令人拉闊視野。

  《普京的證人》上位記

  《荷索會戈巴卓夫》引用了一部2001年有關戈巴卓夫的紀錄片,他在該片剖白了妻子離世對他的打擊,該片的導演Vitaly Mansky正是另一齣紀錄片《普京的證人》(Putin's Witnesses)的導演。

  《普京的證人》可說是一部奇片,它並非新拍攝,而是把2000年前後的片段重新剪輯。事緣葉利欽(Boris Yeltsin)在千禧年前夕,忽然在電視宣布辭任俄國總統,由普京(Vladimir Putin)署任,並會在數月後舉行大選。普京在這幾個月間從沒沒無聞,變成俄國人從早到晚在電視上見到的面孔,然後憑重拾俄羅斯秩序的強人形象,在大選擊敗對手,開始了接近二十年的執政。

  Mansky就是在普京署任及大選之間,獲聘為普京拍攝電視紀錄片。普京當選後,他再度被邀請拍攝普京的紀錄片。事隔多年,Mansky把昔日的片段加上未曝光的片段重新剪輯,為我們這些看慣了普京打柔道的外國人,補充了普京一些較私密的角度。

  影片以導演一家人在千禧年,收看葉利欽宣布辭職的電視演說開始,導演太太帶着大難臨頭的心態去面對這則新聞,令影片從單純記錄普京上台,變成一個時代紀錄,不止去看普京,而是看普遍俄羅斯人怎樣把普京看成「救世者」。導演本身的立論,就是自己近在咫尺,卻看不穿強人端倪。

  當中有趣的片段,包括普京小時的班主任興奮地在聖彼得堡家中等待普京到訪(普京從莫斯科因公事到聖彼得堡走一轉)。結果普京匆匆返回莫斯科,擇日再訪老師。另外就是大選日,葉利欽在電視看着普京的得票節節上升,讚嘆自己很有眼光。普京肯定當選,卻不肯接葉利欽的祝賀電話,令葉利欽患得患失。不過,最後普京也有回電。

  在當選後拍攝的片段中,有導演在克里姆林宮及普京車內和他對談的片段。這無疑是最珍貴的紀錄,導演和普京有點火花,但普京的冷靜及堅定,也令人不得不服。Mansky現居拉脫維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