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王于漸、宋恩榮撰文分析「明日大嶼」: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

時間:2018-11-03 10:24:47來源:

  【大公網訊】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及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日前於報章撰文,論證香港需要大幅增闢土地,並綜合土地需求、成本效益、環境等考慮,「明日大嶼」願景是在眾多增闢土地方案的上佳選擇。 

  面對坊間有人質疑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兩位經濟學者指相關言論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可以通過賣地收回增闢土地的成本。除了賣地收入,還要計算多種社會效益。以每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社會價值平均為300萬元作估算,28萬個單位的社會價值共8400億元,加上約8400億元拍賣土地的庫房收入,兩者合共16800億元,再加上人工島創造34萬個就業職位的經濟效益、康樂運動和社區設施的社會效益,還有交通網絡的效益等,總社會效益相信高達兩萬億。 

  人工島總社會效益料達兩萬億 分期興建 

  他們認為,「工程費用可以攤分二三十年進行,每年不過數百億元,以香港政府的財力(包括擁有萬億元以上的財政儲備),應付大嶼山人工島計劃可說是綽綽有餘,就算出現一定超支,也有足夠的安全空間。如果香港經濟不幸出現長期經濟危機,政府可以放緩人工島的建設,並分期興建連接人工島與市區的鐵路、隧道、橋樑,保持香港公共財政的穩健。」 

  他們又提到,填海選址亦符合成本效益,因為中部水域是淺水地帶,填海並不困難,並無特別理由認為成本會特別高,預計首期交椅洲1000公頃填海的成本約為1500億元,全部1700公頃填海的成本約為2600億元。加上人工島距離香港島只有4公里,從地理位置的表面證據出發,人工島的交通基建成本應該比在新界發展新市鎮效益更高。 

  文章認為政府收回新界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收購價比填海的成本更高。而發展棕地最為複雜,因棕地大部分十分零散,難以大片規劃,還需遷徙及安置棕地上的經濟作業,因此所需時間不會比建設人工島短,甚至更漫長,成本也會高昂。 

  增闢土地有必要 

  對於坊間質疑「香港是否需要增闢這麼多土地」,文章指出土地供應小組援引早前在香港《2030+》研究中有關整體土地短缺約1200公頃的預測,有可能低估了實際所需的土地。如果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要提高到新加坡270平方呎的水平,香港的土地短缺便會超過1200公頃好幾倍。 

  二人指出,政府要有土地儲備才能加強收回私人土地的議價能力,不然只會給地產商牽着鼻子走,無法重奪城市發展的主導權。他們認為政府最新的政策是多管齊下,既建設人工島,也同時進行近岸填海及發展農地(其中包括棕地),才能夠滿足香港的土地需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