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可愛的「蔬菜」

時間:2018-06-27 03:16:39來源:大公網

  蔬菜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醫生也建議人們一天要吃三份。但很多小孩抗拒吃蔬菜,令父母感頭痛。

  感官學習跳出框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段比利時超市的短片,他們藉以為蔬菜改名,增加孩子對吃菜的興趣,例如紅椒,橫切上半部分,打開的感覺有點像盒子,就叫做「寶盒」;長長的青瓜,改名叫「長劍」;生菜葉子叫「兔子耳朵」;甘筍是「長笛」等,你可以看到只要轉換有趣的角度,透過創意幻想,令小孩抗拒的青菜變得生動,亦吸引他們樂意嘗試進食,當地家長對此計劃表示歡迎。據說,這計劃推出後,令蔬菜銷售大大增加,這便是創意的力量。

  我會說很多學障孩子都是有創意、有力量的。有學障的人,腦部發展異常,他們看到的世界較立體多面,而他們接受多感官學習的效果,遠比單純文字的學習好得多。他們傾向用圖像思考,曾有研究指學障孩子腦裏每秒可閃二百幅圖像,然後憑這些圖像學習概念性的東西。所以有說這是「天賜的禮物」,也可以說他們的思維有時可以跳出框框。

  有個例子就是,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他也是有讀寫障礙。曾有官員告訴他,新加坡沒有豐富天然資源,可開發推廣做旅遊景點,李立即生氣的說:「我們有的是陽光!」這就是跳出框框的思考方式,你不難看到發明家愛迪生、唱作歌手盧冠廷等同樣有學障的人,他們有一定的創意來創作不同東西,造福大眾。這便是他們創意的力量。

  如果我們學會用另一角度去看學障學生,他們就不會如未改名前的蔬菜般,不受歡迎,被同學排斥、老師責怪。政府沒有良好的公眾教育,欠監察的融合教育制度,令大眾對這些孩子存誤解,單純以為他們是懶是笨,就容易忽略他們背後超強的天賦,這是十分可惜的。

  換個角度看學障生

  我過去在不同地方分享,除了談及培育兩位學障孩子才能,也希望讓社會各界,知道這班學障孩子的能力和獨特性。本來,共融的意思,就是包容能力各異的人,而非將所有人倒模成模範生,變得欠缺特色。

  如果這刻,你懷疑孩子有學障,或因孩子有學障而感到苦惱的話,請用另一角度去看他們,他們也是可愛的「蔬菜」。fb.me/kwanpapaeric

關鏡生(關爸爸)當選2018年香港十大傑出家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