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陳清泉:港科研學者有用武之地

時間:2018-05-15 03:15:08來源:大公網

  24名在港兩院院士去年六月就香港科研發展情況聯署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得到習近平的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批示,參與聯署的院士倍感振奮。聯署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電動車之父」之稱的陳清泉昨日表示,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以過境香港使用,突顯了國家高度重視香港創科發展,充分顯示「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是一家人,攜手促進國家創科發展,更可令香港學者「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公報記者 朱樂怡 趙凱瑩 朱晉科 劉家莉

  陳清泉指出,香港回歸祖國20年,內地與香港的科技交流雖日益頻繁,但仍有一些障礙,例如科研經費不能過境、香港學者不能直接申請國家科研項目等,限制了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研事業,故與業界一起寫信,表達香港創科工作者對參與國家創科發展大計的希望。

  他續指,香港匯聚國際科研人才,但一直過分依賴金融產業,令創科發展落後,如今亦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不以科技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而港府在2016年至2019年三年來撥款給八大院校的總經費(179億港元),更不及清華大學2018年一年的經費(269億元人民幣),難以挽留人才。

  倡設專門辦公室對接大灣區

  陳清泉認為,習主席的批示突顯了一個道理:香港創科工作者是國家科技隊伍中一支重要力量,理應參與國家的創新科技發展,可令香港成為亞洲創新科技中心,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和長期穩定發展。同時港府亦需把握機遇,成立專門辦公室對接大灣區以及國家的創科政策,訂立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以融入國家規劃和完善機制。

  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亦有份聯署,他昨日表示,現時香港院校的科研經費主要來自研究資助局,但每個項目僅獲數十萬元資助,內地的經費則很充足,往往以數千萬元起跳,故他對於國家開放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感到鼓舞,形容是對香港創科發展的一支強心針。他續說,中大夥伴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過去五年一直從事大腸腫瘤篩查新技術與方案的多中心研究,但過去一直未能成功申請國家科技部的經費,但國家在去年底試運資金轉移時,便率先撥出99萬元人民幣作首批資金,令研究項目得以繼續進行,他希望國家未來可進一步放寬,讓香港院校獨立申請經費,享與內地機構相同待遇。

  同樣有份聯署去信習主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表示,很高興習主席非常支持他們提出的意見,形容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以過境香港使用,是兩地科研合作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冀放寬 不限國家級研究單位

  葉玉如指出,香港的科研在很多領域已取得世界前沿地位,通過中央支持香港科研的一系列政策,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合作,她相信在一些國家科研項目上,香港的科學家不只是參與,還能扮演帶頭的角色。她又提到,在試點安排下,位於香港的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夥伴實驗室,以及六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首批會各得到100萬元人民幣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支持,她期望有關安排日後能逐漸擴大,不限於這22個國家級研究單位,讓其他香港科學家都能申請。

  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說:「以往在內地發現到一個病毒,我們很想拿病毒來做研究,但現在卻拿不到。同時,本港科學家一同參與的研究,但經費不能過境來到香港,變相要回到內地做。」他認為,本港科技發展嚴重滯後,缺乏研究資金,有必要加強與內地合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