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方細小,但擁有五間躋身全球百大學府的大學,論文更屢屢登上國際一流期刊,實力不容忽視。受訪的科教界一致認為,香港從來不缺創科人才,缺的是能讓科研落地生根的環境,以及敢於「孤注一擲」的私人投資者。有科學家指出,香港仍存在「Hightech揩嘢」(高科技投資易虧本)的刻板印象,視高科技投資為「蝕本生意」,認為政府首要透過政策吸引私人資金投入,讓香港的創科不再局限在上游,還能覆蓋中游,將香港的優勢發揮出來。/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香港人習慣「搵快錢」,造就金融、地產成為香港的發展重心,習慣了「每秒鐘幾百萬上落」,突然要投資數以億計的資金,換取五年,甚至十年的回報,往往令投資者卻步,這亦正是香港創科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投資者功利 熱衷樓股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指出,香港投資者傾向在股市、樓市發展,少有人投資科技。以他早前研發的「無創產檢」為例,第一次在香港申請經費已被拒絕,當時亦無私人投資者願意注入資金,反映香港缺乏富有科學知識的企業家,不了解科研的發展潛力。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亦認為,香港發展創科的最大困難,在於缺乏資金支持。他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現時每年給大學數千萬元進行知識轉移,但他認為數千萬資金並不足夠,科技日新月異,儀器發展更難以追趕,除了政府資助,還要私人投資者的配合才能成事。
陳偉儀以美國為例,除了政府大量撥款,私人投資的佔比亦很大,「美國政府會提供免稅優惠,每投資100萬元即可免稅,吸引私人企業投資」,可惜香港的私人投資仍未成氣候,「還是有Hightech揩嘢的想法」,他認為香港可以參考美國做法,吸引私人企業投資。
政治爭拗妨礙科學發展
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里理學教授張明傑指出,香港一是政治環境影響,二是忽視人才培養。「過去20年,香港無給予高科技一個成長的環境和空間」,香港缺乏安穩的政治環境,很多大家覺得好、有潛力的發展,每當社會一有爭議就立刻放棄。他感嘆,科學發展需建立在平和的政治環境,否則社會重心不會放在科學上。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指出,香港發展創科除了為與不為的政策取向,也要有相應配套,才能取得成效。他說,香港一向沒有大型工業,更沒有工業界的研發力量(R and D),因此香港的潛在創科領軍人才在各院校。政府一定要有機制、誘因及政策,以鼓勵一部分科研工作者敢於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