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地政總署土地測量師吳懷弘(左)及何志豪,介紹背包移動測量系統及車載移動測量系統的應用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通車在即的港珠澳大橋締造了多項工程創舉,有沒有想過安坐電腦前就可以身臨其境?地政總署去年斥資500萬元,引入車載流動測量系統,拍攝街道影像,收集建築物位置、高度、體積等數據,測量車來回走幾次,就可以收集更多街道數據,不但完善地圖資訊,更可協助建立城市立體地圖,支援智慧城市發展。
為配合科技應用及智慧城市建設,地政總署在2013年及2017年,先後引入背包式及車載流動測量系統,以採集影像的方法記錄和測繪地貌。
地政總署高級土地測量師梁浩明稱,新方法可更快速收集更多數據。舉例街道三維立體地圖,過往需先為建築物逐幢影相、拼貼,再配合其他測量數據,現時只需測量車走過,可360度拍攝水平視覺的景物,極光掃描系統同時收集點雲數據,經分析造影,得出三維模型,精準度以厘米計,配合定位及距離測量系統,建築物的位置、與周邊建築物的距離等,一目了然。
發展智慧城巿建三維圖
測量車自2017年底開始在沙田、荃灣等試點採集數據,至今行走逾200公里,採集逾100TB數據,包括8TB的激光點雲數據和40萬張全景影像。梁浩明稱,測量車將逐步行走全港主要道路,包括港珠澳大橋,完善全港道路網路的地理資訊。長遠可配合過去拍攝的垂直、航空照片等,建立全港三維城市地圖。
背包式移動測量系統只能記錄圖像及位置,曾記錄起動九龍東後巷活化前後的變化、非法霸佔官地情況以協助土地執管等。地政總署計劃提升系統性能,配合智慧城巿建設及未來發展需要。
移動測量系統的初始成本較高,車載測量系統約500萬元,背包系統近60萬元,收集數據量大,數據處理也較複雜。地政總署稱會加強員工培訓、增加硬件配套,例如數據儲存系統,提升數據處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