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人愈住愈迫 「納米樓」五年飆17倍

時間:2018-04-18 09:12:52來源:大公網

  圖: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土地房屋供應短缺令港人生活質素每況愈下,建議大規模填海造地。左起:黃元山、葉文祺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周展開公眾諮詢,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納米樓」五年飆升17倍,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質疑政府對土地需求估算太保守,料未來30年需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相當於三個沙田新市鎮,遠高於政府「香港2030+」估算的4800公頃,長遠應在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基金會又建議發展兩幅位於西貢十四鄉的用地,料提供三萬個公營房屋。

  西貢覓得兩地可建三萬伙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港人愈住愈細,平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遠低於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新落成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僅681平方呎,較十年前的833平方呎小18%。其中,實用面積少於215呎的「納米樓」,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單位,增幅達17倍。

  房屋供應亦不容樂觀,研究指出,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七成涉及土地改劃,效率偏低亦充滿不明朗因素,預期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量,只有21.74萬伙,較政府估算的23.7萬伙低,較長策28萬伙供應目標短缺逾6.2萬伙。

  報告又指出,「香港2030+」估算未來30年需要4800公頃新增土地,但估算未考慮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亦未有補足現時配套設施的短缺。若要提升香港人均居住面積至新加坡的270平方呎,需額外3530公頃土地,連同760公頃額外配套用地,未來30年要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相當於三個沙田新市鎮。

  倡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形容,本港土地發展面臨「住得細」、「造得少」及「估得低」三大困局,影響市民生活質素。但香港有62%土地因環境保護法律及限制而被「鎖定」或「半鎖定」,建議長遠透過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增加土地供應。

  短期供應方面,基金物色到西貢十四鄉有兩幅共64公頃的「未規劃土地」,即尚未開發的山坡區域、在郊野公園以外,以及未被分區計劃大綱圖覆蓋的土地,具有發展潛力。

  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葉文祺稱,兩幅土地按四個標準選出,包括毗鄰現有道路、附近有中密度發展、位於現有新發展區以外,及地勢相對平坦。若以二至三倍的地積比率發展,料可提供三萬個公營房屋,且距離烏溪沙鐵路站僅八分鐘車程,發展年期約10年內。他又指,相關土地相對平整,預料毋須「移山」發展,加上大部分業權由政府擁有,亦不涉及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用地,故發展較填海更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