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衛民表示患者應每兩至三個月評估一次應否脫喉,永久插喉對患者本身弊多於利
早前的《財政預算案》公布額外增撥約6300萬元,為安老服務單位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以協助有吞嚥困難及言語障礙長者,過更好的生活。本港言語治療師不足,是長期的問題。根據2014年資料顯示,香港約有600名言語治療師在不同機構執業,當中在醫管局執業的有82人,資助機構約259人。面對沉重的長者需求,言語治療師不足,直接影響對有吞嚥困難長者的評估與提供相關的治療配套。
本身是香港私人老人科醫學會創會副會長的老人專科醫生葉衛民指出,一般被評估為需要插胃喉提供營養的人士,最理想是每隔兩至三個月進行一次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除掉胃喉,然而,由於目前本港言語治療師人手不足,令評估嚴重滯後,當中,也可能包括一些沒有醫護人員跟進的個案,使院舍誤以為長者需永久插胃喉,以致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進行評估或改變。
葉衛民強調,插胃喉只是短暫應急措施,並非永久性;若長者永久插胃喉也弊多於利,除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外,亦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進食機能退化,以及求生意志薄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