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全球首例抽血器播丙肝致死

時間:2018-04-01 03:15:08來源:大公網

  圖:袁國勇形容,全球文獻均無涉及輔助抽血器的感染風險 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本港發生全球首宗涉及重用輔助抽血器而感染病毒的事故,瑪麗醫院一名53歲女病人,換肝一年後發現感染丙型肝炎,去年12月底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追查發現,懷疑她透過病房內重複使用的輔助抽血器「中招」。袁國勇形容,全球文獻均無涉及輔助抽血器的感染風險。醫院管理局稱,公立醫院將逐步改用一次性輔助抽血器。有私家醫院昨日立即改用即棄的輔助器。衛生署表示,感染控制科學委員會將開會檢視事件,建議醫療機構使用輔助抽血器時,應按製造商指引進行。/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楊綺青

  袁國勇:病人或透過兩途徑感染

  瑪麗醫院昨日開記者會交代事件。該名女病人因為多囊性肝病,前年十月換肝,去年九月覆診發現肝功能異常。她換肝前並無丙肝,她獲捐贈的屍肝並無肝炎,她沒有進行過紋身和針灸等高風險活動,但去年12月檢查發現,每毫升血液含超過一億粒丙肝病毒,含菌量極高,經治療後,同月不治。

  港大微生物學系追查發現,她在換肝前入住瑪麗期間,同層病房有五名病人患丙肝,包括一名曾與她住同一病房、有吸毒習慣的男患者,他與女病人的丙肝病毒基因都是6A型。調查方向鎖定二人交叉感染,並追查感染方式,發現院內有重複使用輔助抽血器,可能令女病人感染丙型肝炎。

  正安排58名病人驗血

  「只有輔助抽血器在兩者之間有關係,護士發現輔助器內有些血點,血點的基因型和以上兩名病人一樣。」袁國勇指出,女病人或透過兩種途經感染丙肝:(一)拔出真空抽血管時,帶有感染病毒的血點濺出,污染抽血管嘴及輔助抽血器,醫護手部或手套接觸到,在為下一名病人抽血時傳染對方;(二)抽血針管接觸到輔助器內壁上的丙肝病人殘留的血液,抽血時經針管將病毒轉給女病人。

  袁國勇稱,全球文獻均無涉及輔助抽血器的感染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的抽血指引也無禁止重用輔助抽血器。重用輔助抽血器是國際慣常做法。就今次個案,他建議醫管局轉用用完即棄的輔助抽血器,但採購需時,他建議在購得足夠數量的輔助抽血器前,應每日更換該工具作為過渡措施。

  被問到這次是否醫療事故,袁國勇指,看不到任何人為疏忽,死者是多器官衰竭致死,丙肝並非致死的單一原因。

  多間醫院轉用一次性輔助抽血器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稱,肝臟移植、洗腎病房等高危病房已轉用一次性輔助抽血器,短期內所有病房一日換一次,盡快全面改用一次性輔助抽血器。他稱已向病人家屬交代,該100名病人中有些已過身或因病而有驗血,會安排其餘58名病人驗血。醫管局預計,全面更換輔助抽血器需費數百萬元。醫管局質素及安全代理總監蘇詠儀稱,已通知前線人員有關輔助抽血器的風險,盡快改為單次使用。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稱,使用的所有針筒及輔助抽血器,都是全新、經消毒及用完即棄,不會重複使用。

  仁安醫院發言人稱,收到有關感染消息後,已即時全面使用用完即棄的輔助抽血器。養和醫院發言人稱,該院一直採用即用即棄的輔助抽血器。衛生署稱,至今並無得悉海外監管機構就使用有關輔助抽血器導致交叉感染而發出安全警示,亦無接獲在香港的其他不良事故報告。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稱,應加強消毒,減低因再用器具而感染的風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