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科大副校長葉玉如(中)帶領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學者暨腦神經科醫生莫健英(右一)等人,發現兩種中國人群獨有的阿爾茲海默症遺傳風險因子,有效預測患病風險
大公報記者趙凱瑩攝
【大公報訊】記者趙凱瑩報道:市民將來抽血也可評估患認知障礙風險。香港科技大學聯同內地、海外院校及醫院,透過抽血比對逾千名漢族人的基因排序,從中發現兩種「中國人群」獨有的阿爾茲海默症(AD)遺傳風險因子,有效預測患病風險。科大並與伊利沙伯醫院、中文大學合作,設立香港阿爾茲海默症數據庫,以大數據分析,篩出早期患者,及早治療。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中最常見的類型,香港一般採用正電子腦掃描,或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進行診斷,但通常於病發後才能確診。為了優化現有診斷方式,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葉玉如四年前率領研究團隊,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透過抽取「中國人群」的血液樣本建立遺傳數據庫,從中分析「中國人群」與AD相關聯的風險遺傳因素。
團隊從上海醫院及社區採集1222名年齡介乎55至90歲長者的血液樣本,包括489名AD患者、260名輕度認知障礙者,以及473名健康人士,並與1745名健康老年人群進行對照。
研究發現,「中國人群」擁有兩個與AD相關的新型風險基因,分別為GCH1及KCNJ15,攜帶者的患病風險有機會增加近兩倍,其中攜帶KCNJ15基因的患者,若基因出現變異,亦會令發病年齡提前兩年。
助篩出早期患者
葉玉如表示,研究結果證實,可透過檢驗病人遺傳信息中是否帶相關的遺傳風險因子,從而預測罹患AD的風險,也就是說日後市民只需透過抽血,便可得知罹患AD的潛在可能性。
她又透露,科大正與中大及香港醫院管理局合作,擴展有關中國AD患者的資料庫,並已在港展開兩項計劃,包括與沙田威爾斯醫院搜集相關數據,以及與伊利沙伯醫院合作,長期追蹤300多名AD病患情況至少三年,以搜集本港AD患者及健康老年人群的遺傳信息,以及各項臨床及生化指標,構建完善的「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數據庫,從而篩出早期患者,及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