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決定,將透過「關愛共享計劃」向全港合資格市民一次過發放四千元,總共約有280萬市民受惠,涉及110億元公帑。這是新一份預算案公布後的一個月時間裏,財爺對預算案所作出的重大調整;也是林鄭月娥出任行政長官一周年之際,奉獻市民的又一「貼地」成果。然而,決定卻引來廣泛的討論,大多數市民支持這種及時惠民的措施,但也有激烈批評的聲音。
實事求是而言,作為財政司司長,在當前情況下派不派錢都必然會受到批評,因為當中涉及理財理念的根本分歧;但若從客觀民意以及實際需要層面而言,陳茂波此次的決定來得及時果斷,可以說是全面聆聽了民意、或者是說尊重了大多數民意,在善用公帑與關愛基層之間取得了一個較為穩妥的平衡。110億元並不算太多,但對許多基層市民卻是「及時雨」;派錢的決定雖然來得遲了些,但卻是無損市民的實際得益。
更重要的是,整件事體現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智慧。從積極回應民意和從善如流的態度,到敢作敢當的從政風格;從絕不迫於民粹主義一面倒「全民派錢」的壓力,到沒有墨守成規的靈活應對。可以說,陳茂波一切以香港市民的整體利益為依歸,照顧了真正需要幫助的市民,證明了這是一位優秀的政府官員,更是一位值得大眾支持信賴的財政司司長。
全面聆聽民意及時回應
在2月28日宣讀完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之後,香港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普遍對陳茂波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尤其在於投資創科以及教育與醫療上的撥款,認為他做到了為香港未來發展未雨綢繆的用心;而他大手筆的稅務寬免措施,更得到了中產階層的普遍叫好聲;而最底層的市民也從中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支援,可以說這是一份關顧全面、考慮周全的預算案。但隨着討論的不斷增加,尤其是一些政黨的攻擊之下,民粹之風盛起,從報章到電台,從網媒到坊議,都出現要求「全民派錢」的聲音。在3月11日立法會補選期之前,這種聲音更是不斷增強,有反對派政黨和組織,甚至以此大做文章。到底應不應該派錢?這涉及的不只是數百億元公帑,更涉及政府的重大理財原則的變動。一個負責任的財爺,絕不能為了應和民粹、博取掌聲而作出輕率的決定。
當然,除去一些政黨的刻意煽動外,也必須要清楚地看到一個事實,即有一大批人並沒有在這次預算案中受惠。這批人的呼聲不能被忽視,更不能被排除在預算案關顧範圍之外。因此之故,陳茂波在一個月內廣泛聆聽了各方意見後,決定在「關愛共享計劃」之下,合資格者每人派四千元。這一決定的特點是,排除了有領取綜援或其他社會保障津貼,強調了在港沒擁有物業的身份。這意味着包括那些用心照顧家庭而未能工作的婦女、剛退休而沒有領取津貼的「年輕長者」,以及收入不高、沒有交稅的各方人士,以至其他年齡層的打工仔,均可在新計劃中受惠。受惠者多達280萬人,可以說涵蓋面極其廣泛,考慮面十分充分,照顧面非常周到。
關愛基金補漏不違原則
每人四千元資助的決定作出後,儘管繼續批評財政司司長的聲音還繼續存在,但顯然已經弱了許多,畢竟這種有針對性的幫助措施,遠較毫無目的、揮霍公帑的做法更值得支持。當然,批評聲中還包括「派錢派得太遲」、「不是每人六千元」等等,但這些都是技術性枝節問題,無關宏旨。與此同時還有一種聲音,認為財政司司長應該堅持原則,一定不能派錢,擔心會成為一個慣例,長遠只會不斷消耗香港的財政儲備。這就涉及到公眾所關心的理財原則問題。實際上,只要對新一份預算案有所了解,就應當不存在上述憂慮。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於,當有強大的民意的合理要求之時,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就需要作出積極的回應。
正如陳茂波在預算案中所指出的三個宗旨:一,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優質的就業機會;二,投資未來以應付人口老化的挑戰,建設香港成為宜居宜業的智慧城市;三,關愛共享,改善市民的物質條件,並提升生活的質素和內涵。此次的每人四千元,正是上述第三項的內容,並非事前沒有預料到的。更何況,涉及的只是110億元,佔政府去年財政盈餘的十分之一還不到,不會動搖政府的穩健財政。這是有針對性對「補漏拾遺」,它的目標是所有制度中沒有覆蓋的可能受惠人士,這一點十分重要。還有,陳茂波的此次舉措與林鄭月娥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完全脗合,相信得到林鄭月娥的極大支持和鼓勵。
聚焦長遠需全民謀共識
如果嚴肅地審視今年的預算案,以及回顧過去一個月來的社會爭議,就應當看到,社會上對預算案的討論有些「失焦」。派錢四千元成了基本上所有人討論的核心,但預算案的角色與功能遠不止這些,更要做的是為長遠發展作好財政上的準備,包括在一些涉及基建、新產業的發展、人口老化等問題的政策。但令人失望的是,陳茂波在預算案中的種種大手筆投資未來的好措施、好方案、好計劃,卻未能得到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這是十分可惜的事。如果社會只關心各自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更長遠及根本議題的討論,我們就很難找尋到一條能確保香港繁榮穩定、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方面,全港社會都需要聚焦和認識到陳茂波所指出的一些長遠問題。
社會各界都應看到,積極有為地抓緊機遇,推動經濟多元發展,是香港未來前途的堅實保障。當然也要大膽善用盈餘,提升各項公共服務,並且未雨綢繆,應對在未來人口老化帶來在醫療和安老方面的長遠需要,同時也要對弱勢社群多加扶持,與社會大眾共享經濟成果。但公允地說,財政司司長此次提出的措施,已經在最大限度上回應了不少諮詢期間社會各界對香港未來所提出的殷殷期盼,綜合了大部分持份者的合理訴求;在秉持公共財政原則的同時,亦平衡了社會短中長期的需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當然,只要以理性態度去思考,就應當看到,這種一次性派錢措施,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恆常財政政策。與其每年派錢數百億,不如投入到關乎香港長遠利益的重大政策之上,這需要全社會去凝聚共識。
財政出現赤字,財政司司長工作不好做;財政出現巨額盈餘,財政司司長工作更不好做。所謂眾口難調,在涉及利益問題上,很難得出一份能滿足所有人的預算案來。但儘管如此,陳茂波的預算案以及其後的「補漏拾遺」措施,已經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全港普羅大眾的需求。而從過去一個月來的社會爭論,市民應當可以看到一位有承擔、有智慧、有擔當的財政司司長,也看到一位能夠從善如流、積極回應民意、擅長紓解民困的政府官員。市民支持陳茂波繼續做好工作,為香港、為自己、為未來奠定更堅實的財政基礎。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