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意霞在樓面招呼客人、落單、出菜,凡事都親力親為
一碗白滑的豆腐花、一杯香濃的豆漿,看起來平凡不過的街頭小吃,卻盛載着深水埗「公和荳品廠」第五代傳人蘇意霞滿滿的童年回憶。擁有高學歷的蘇意霞本來有一份金融機構的高薪厚職,生活安穩無憂,但她眼見父母年紀漸老,亦發覺家族老舖存在許多改善空間,於是辭去工作,接手經營「公和」,承傳香港「老味道」。她感嘆:「好多有香港特色嘅舊事物因各種原因漸漸消失,我希望可以盡自己能力保留,令香港都仲可以有啲叫做回憶嘅地方。」她決心繼承這家扎根香港逾百年的老字號,延續一代又一代港人的美好回憶。/大公報記者 徐曉彤
蘇意霞一家與「公和」的故事充滿濃濃的「街坊情」,蘇意霞的父母原是深水埗「公和荳品廠」附近擺賣的小販,爸爸賣潮州粉麵,媽媽賣菜,一家人與創辦「公和」的駱姓一家感情非常要好。小妮子一放學便會跟隨媽媽到「公和」,全店上下均稱她作「霞女」,更常常請她喝至愛的豆漿,媽媽沒空煮飯時,她更會到店內「黐餐」,與「公和」一眾夥計「同枱食飯」亦毫無隔閡。
就在1997年,駱家後人移民海外,找來「有心人」蘇意霞父母頂手「公和」,蘇家搖身一變,由熟客榮升老闆,當時就讀小學的蘇意霞閒時便會到店內幫忙,慢慢對豆品產生興趣,常趁着食飯空檔,向家人請教豆品的製作過程。蘇意霞十七歲遠赴英國留學,人在異鄉更加掛念「公和」的豆腐花和豆漿的味道,「每逢暑假返香港都一定要食」。
父母從來都望子成龍,「A-level科科攞A」的蘇意霞亦不負所望,考入英國著名學府,大學畢業後回港後又修讀金融碩士學位,曾獲聘於高盛、摩根大通等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過着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在約四年前,眼見年老的父母每日經營豆品店體力不支,她決定辭去高薪厚職接手「公和」。
由零學起 憑耐性融化老臣子
接手「公和」初期,蘇意霞便與「老臣子」磨合有困難,火星撞地球。有一次她為舖內購置電磁爐取代石油氣爐,卻隨即惹來「老臣子」的不滿,「老臣子」堅持要用「明火」才夠「火喉」,拒用新添置的電磁爐,她說:「咁當然會有衝突喇!即係後來我買咗返嚟佢又唔用,佢又攞返舊嗰啲嘢出嚟用,初時我都覺得好無奈,一樣喺我眼中係非常之好嘅嘢,但係可能喺佢哋眼中,佢哋覺得唔好用。」經過長時間游說,並落力證明電磁爐更環保、安全,而且效能跟石油氣爐一樣好,「要陪佢哋一齊用,可能要用一段好長嘅時間,咁佢哋就會慢慢適應落嚟,知道嗰樣嘢嘅好處」,最後成功軟化「老臣子」立場。
昔日在職場是天之驕女,今日紆尊降貴走入一間小小豆品老店,則要由零開始學起。蘇意霞坦言:「我完全唔抗拒濕手濕腳,洗碗,或者喺廚房環境工作。」又坦言對豆品的認知僅屬皮毛,回到「公和」必須從頭學起,當中難免鬧出不少「烏龍」。試過因太心急弄錯石膏與豆漿的比例,令豆腐花無法成形,因此倒掉不少桶豆腐花和豆漿。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師傅吩咐蘇意霞幫忙在豆漿加入糖水調味,但「原來佢叫我加一杯,師傅攞住個杯,同我攞住個杯係唔同大細」,結果被客人投訴豆漿太甜,她笑言:「你知中菜廚房啲人慣咗講:『落少少喇!』,咁有時你嘅少少,同我嘅少少個定義可以落差好遠㗎嘛,我後來都會買返啲量杯,方便大家溝通。」
意興闌珊時獲各方支持
2016年,深水埗「公和」經歷「牌照風波」被食環署多次提出檢控,不許經營堂食。蘇意霞憶述去年承受壓力最大,亦曾感到意興闌珊,她形容:「當時好似企喺十字路口,都唔知東、南、西、北行邊好,直情有諗過勸我父母退休唔好做」。一度氣餒的她幸好獲得各界幫助,她說,當時在一個公開活動遇到時任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鼓勵她繼續堅持下去,守住「公和」這個具本地特色的老店,高永文的一句話,蘇意霞如打了強心針;同時間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鄭現參與九龍西立法會補選,同區候選人還有蔡東洲)亦一直從旁提供協助,令她下定決心,斥資逾百萬元裝修舖面,終處理好牌照問題,重新開業。
「公和」與許多傳統老店一樣,並不靠宣傳,而是靠街坊多年「口碑」,令「公和」製作的本地豆品深入民心。蘇意霞稱,有不少過去居住石硤尾的老街坊,雖然因屋邨重建而遷至天水圍、屯門居住,但這些公公、婆婆不惜長途跋涉重回到「公和」作客,尋回「老味道」。她說:「佢哋有時真係會特登搭程巴士出嚟,剩係買嚿豆腐返去……對佢哋嚟講都係生活懷念嘅一部分,都好有意義,我諗香港人生活唔係剩係搵錢嘅!」
深水埗「公和」曾連續兩年獲「米芝蓮」推介,令「公和」頓成旅遊景點,今日的「公和」老顧客依然,還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登門造訪,蘇意霞稱:「我哋都好開心,咁難得人哋休息嚟香港玩幾日,特登抽一個早上過嚟深水埗,就係嚟食我哋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