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莊恭誠報道: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業界普遍認同,這一趨勢為香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不過社會上亦一直有人對此持不同態度,甚至聲稱擔憂「香港被內地化」。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新一輪融合發展,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強調,「一國兩制」正是香港相較於內地城市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希望社會要對中央和特區政府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有信心。
聶德權早前在大灣區內九個城市「跑咗一轉」。他提到,過去20年,無論廣東省還是港澳,各自一直都有發展,尤其是基建的進步令交通網絡更完善、彼此往來更便利,除了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口岸有望在今年內開通,未來粵東和粵西的交通網絡亦會更趨成熟,虎門大橋、深中通道、多個高鐵站和多條城際鐵路等都將陸續啟用。
在此基礎上,聶德權相信,大灣區各地之間的距離將被進一步拉近,民眾的交往自然會更密切,未來實現真正的一小時生活圈值得期待,而政府有必要進行「政策創新」、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盡最大可能發揮互通效益,令業界發掘更多商機、百姓享受衣食住行的更多選擇。
助港青尋求多元出路
被問到是否擔心出於效益考慮的「政策創新」思維、會如「一地兩檢」般遭質疑是破壞制度,聶德權回應說,為了實際的發展需要,面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尋求政策彈性無可厚非,不過政府樂意聆聽不同意見,並與社會各持份者保持溝通。
對於社會上抗拒兩地融合的情緒,聶德權以今次的九城之行為例,認為第一步是大家互相要多認識。「大灣區各地的發展稱得上今非昔比,香港社會的想像可能仍停留在過去,我今次實地了解過,體會非常深刻。」
聶德權又提到港青年人向上流動的壓力。他指出,大灣區內現已有前海、南山等多地,專門為青年人開拓創業發展的空間,隨着大灣區發展規劃落實,香港將進一步融入區內發展大勢,香港青年人亦有機會在更廣闊的平台上,尋找更多創業機遇,特區政府在起步階段,會加強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交流和實習機會,令青年人接觸、體驗和思考大灣區的發展脈搏,以助他們獲得更多元化的出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