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河套區發展需要大量科研人才支撐,「香江學者計劃」正好發揮儲才作用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粵港澳大灣區、河套區發展需要大量科研人才支撐,由兩地合辦的「香江學者計劃」正好發揮儲才作用。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計劃舉辦至今七年,吸引逾300位內地科研人才參加,先後創造多項科研成果,包括利用微波觀測月球溫度,協助探月、將光學傳輸推高至每秒一萬億位元,較現有速度快100倍。他說計劃將為國家未來發展建立基礎,體現兩地融合,未來會逐步擴大配額及研究領域,招募更多內地優秀博士後來港參與研究。\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香江學者計劃」於2010年推出,旨在結合兩地資源,共同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黃玉山表示,過去七年,共有384位博士生透過計劃赴港,至今發表大批研究文章,單計2017年已有百多篇。參與計劃的本地教授及內地博士後,一致認為收穫良多,「內地學者學到如何獨立處理及解決問題,香港教授可以多個幫手,互惠互利。」
吸引留港服務 須做好配套
以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研究中心主任陳炯林、香江學者鄭永春這對「探月雙雄」為例,二人常以電郵探討探月課題,但往往只屬紙上談兵,但透過計劃,二人終能合作,更取得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用微波探測器探測月球溫度的珍貴數據,研究過程中,數學出身的陳教授主攻計算機和測算,鄭博士則精通探月儀器,二人互補長短,令人類探月發展再進一步。
透過兩地合作 可互補長短
黃玉山指出,內地學者普遍根底扎實,基本功好,亦十分勤力及進取,「他們肯學又肯做,香港學生要學習」既然香港目前缺乏科研人才,若能吸引內地學者留港服務,定能幫助香港創科發展,但前提是香港做好硬件配套,「內地近年的創科發展飛快,無論硬件、生活條件均有良好發展,反觀香港的居住環境較差,內地學者來港,需自己租地方住,吸引力明顯下降,故必須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及創科前景,才能吸引他們留低。」
隨着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建設,黃玉山認為,「香江學者計劃」正可成為兩地在大灣區的合作基礎,「粵港澳大灣區講求11個城市之間的合作,所以要多點融合、無分彼此,你的人才可以幫我,我的人才又可以幫你。」「香江學者計劃」正正發揮同樣效能,他指出,香港的大學科學水平雖強,但在生產及應用層面上卻較內地遜色,透過兩地合作,可互補長短,發展將更加完善。
香江學者計劃舉辦至今,申請以至實際取錄人數,均有上升趨勢,黃玉山稱,未來會逐步增加取錄配額,同時擴大研究學科領域,除了理工科目外,亦會加入社會科學類的配額,冀吸引更多不同領域的內地人才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