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音樂治療師彈出正能量

時間:2018-01-21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鍾敬文(Kingman)花近十年成為註冊音樂治療師,他希望政府可增加相關支援,讓更多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

  癌症末期的病人、風燭殘年患上腦退化症的長者、不願說話的自閉症兒童,都不擅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有口難言的時候,他們可以怎樣發泄、紓緩情緒?「80後」音樂治療師鍾敬文(Kingman)自喻為「心靈醫生」,致力借助音樂的力量,為患者重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靠音樂刺激患者腦袋釋放多巴胺,藉以傳情,讓他們得到慰藉,提升生活質量。滿腔熱情的Kingman近年積極在香港推廣音樂治療,卻慨嘆本地發展遠遜澳洲、歐洲,他希望港府增撥資源及早介入,令患者得到更好的療效。/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文) 黃洋港(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名年輕母親罹患末期癌症,藥石無靈,她無法掌控自家命運,時間又迅速流走,滿心牽掛只得一歲半的兒子。這位媽媽有太多話想講,卻不知從何開口,鬱悶在心,常常抱怨世界不公!「不如為兒子寫首歌吧,將你的情緒、對他的祝願,用旋律表達出來。」Kingman給她暖心建議。

  二人以鋼琴伴奏寫歌,但錄製歌曲時,卻選用結他。Kingman說:「她希望兒子堅強,而鋼琴音色飽滿,旋律流暢,顯得哀傷,她不想兒子傷心,最終改用旋律輕快的結他。她希望兒子知道,媽咪永遠會在天上看着他,祝福他。」Kingman續說,「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哭,還是笑,我明顯感覺到她釋懷了。」當言語無法表達時,音樂幫這位媽媽重新開始,儘管小朋友還未識字,透過音樂,也能感受媽媽的心意。

  為患者紓緩情緒壓力

  正如感冒,有時可以靠吃成藥治愈,太嚴重時就要向醫生求助,Kingman自喻為「心靈醫生」,利用音樂的治療功效,刺激人腦釋放多巴胺,紓緩病人面對各種困難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為他們「減壓」。「最重要的是確定治療目標,在治療過程中找到病人與音樂的連接途徑,從而達到目的。」Kingman說。

  「腦退化症是無法醫治的,但音樂治療可以減慢或維持腦退化的程度不變。」Kingman指,對於早期病患,通過音樂之間的互動,幫助患者記住旋律,緩解情緒壓力;至於晚期病患,多通過即興音樂幫助他們發泄、抒發情緒。「我在澳洲療養院實習的時候,一個患上晚期腦退化的婆婆,九十多歲了,只能卧床,完全失去了語言能力,靠輸鹽水、營養液為生。」他續說,「婆婆眼神空洞,卻有許多情緒,太陽落山時她會大叫,有人和她講話時還是不停大叫,護士也拿她沒有辦法。」

  為了與婆婆建立聯繫,Kingman努力尋找婆婆年輕時可能聽過的歌曲,當婆婆再次大叫時,就彈奏音樂旋律附和她,「後來我讓婆婆轉移注意力,跟着我的音樂,按照我的節奏作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有次彈奏《You are my sunshine》,彈至最後一句時,婆婆張開嘴巴,嘗試以口形唱出歌詞,與Kingman「無聲」合唱。Kingman直言,「讓婆婆重新發聲不是治療目標,在婆婆生命的最後階段,幫助她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不要積壓太多的情緒,提高生命質量才是目的。」

  嘆政府乏支援 市民缺認知

  自閉症兒童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與人交流。音樂治療可吸引自閉童的注意,通過音樂互動布置任務,開始時先跟隨他的節奏,慢慢孩子就有能力跟隨他人的節奏,成功走出自己的世界框框,漸漸提高社交能力。「大部分自閉症小朋友與其他人沒有眼神交流,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他們不再逃避別人的眼睛,就說明進步了。」Kingman自豪地說,有個病人從最初不理會別人,到現在接受了他的擁抱,進步了好多。

  另外,音樂治療還可以配合物理治療,令病人的康復過程更順暢。對於柏金遜和中風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時配上音樂,節奏可幫助患者「行多幾步」;而對於接受化療的腫瘤病人,身體常會出現疼痛、嘔吐等反應,音樂可以寧神,減少他們的恐懼,令他們安心接受治療。

  在歐洲、澳洲等國家,醫院相繼設立音樂治療部門,「地位」等同物料治療部、言語治療部等;而音樂治療師甚至可以進入急診室,為病人注射「音樂鎮靜劑」。Kingman近年積極在香港推廣音樂治療,去年成立中風康復合唱團,幫助中風患者「以唱代說」,紓緩病情。但他感嘆港府這方面投入不足,醫院缺乏支援,市民普遍缺乏認知,「對於中風病人,愈早有音樂介入,病人的情緒愈穩定,言語、行動方面恢復得愈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