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共享經濟香港應「拆牆鬆綁」走出去

時間:2017-11-30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共享經濟包括汽車、單車、房屋、充電寶甚至個人技能,愈來愈多的民生消費邁入共享行列

  創新引領中國經濟新發展,特別是共享經濟,規模和效益在內地正不斷上漲。面對共享熱潮的興起,香港近年亦出現各種共享經濟平台,但發展情況卻未如理想。有經濟學者指出,香港的共享經濟起步遲,錯失發展機遇,是因為缺乏相應的供求環境;有政界和創科界人士認為,政府應為共享經濟相關的新經濟模式「拆牆鬆綁」,同時業界應該從本港市場走出去,放眼內地市場帶來的龐大機遇,加強與內地的融合,才能夠真正發揮出香港的優勢和潛力。/大公報記者 朱晉科

  對法律框架帶來衝擊

  共享經濟的主要概念是閒置資源的再利用,透過分享以充分善用閒置資源,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內地的共享經濟基本上以連年翻倍的速度在增長,截至去年,內地共享經濟的交易額高達為3.4萬億元人民幣,比前年增長103%;從共享經濟佔比國內生產總值(GDP)情況來看,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2025年將攀升到20%左右。

  近年「共享經濟」的理念亦在香港冒頭,不少人使用Uber手機程式租車服務,亦出現共享單車出租,但由於對傳統產業和法律框架帶來衝擊,爭議不斷(見另稿)。相比共享經濟在內地各大城市大行其道,香港的共享經濟發展步伐緩慢,甚至出現「水土不服」。

  需求不足無空間發展

  對於香港的共享經濟為何裹足不前,香港經濟學會顧問、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分析指,香港社會比較獨特,社會充分就業,缺乏悠閒的勞動力,因此相關服務供應不足;另一邊廂,香港的服務業非常成熟,很多舊的事物確實已經非常方便,例如市民乘搭港鐵已經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出行問題,很少人需要租車或踩單車,所以相關需求也不足,「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從供應和需求來看,都無空間讓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劉佩瓊指出,香港的創科及創新經濟一定要加強與內地的融合,才能夠真正發揮出香港的優勢和潛力。

  可放眼內地龐大機遇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葛珮帆表示,希望政府與時並進,在法例上為共享經濟概念的平台「拆牆鬆綁」,適時更新一些不合時宜的法例,以及引入有利的創新政策和監管制度。她強調,政府在檢討法例、制定政策時,亦要顧及實際的社會環境、現有產業的經營狀況以及各持份者的利益。例如在共享民宿方面,多幢式住宅密集,公屋亦不容許再出租,因容易構成治安、消防及滋擾鄰居問題,但如果一些鄉村想發展特色民宿,利用網上平台做共享經濟,政府應鼓勵推動。

  智慧城市聯盟召集人楊全盛指出,對於共享經濟的發展,檢討過時法例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規模,「香港的市場實在是太小了,共享經濟很難做得起。」他認為,本地的共享經濟企業不能只做香港市場,可以放眼內地,因為目標市場要夠廣,才能更容易吸引到融資,「少數比較成功的例子是『GoGoVan』,它們最後融到資,都是走出香港,才能發展起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