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九大剛剛落幕,金鐘的立法會又繼續為「一地兩檢」「拉布」攻防,香港的新聞繼續保持「熱鬧」,但若細看本地媒體對這兩件大事的立場與觀點,或者可以發現香港近年發展速度日慢的原因:社會的眼光缺乏全局觀,而且只見本身,不顧其他。但地球不是只圍着香港在轉,若我們不放開眼光,最終香港將在自轉中迷失!
關乎國家未來發展大局的十九大,在過去一周都是各主要媒體的焦點,自然也成為市民的焦點,無論是擊節讚賞國家發展的,還是繼續砌詞批評的,都不能否認,內地政治社會的發展,對香港的重大影響力,且將會愈來愈大。問題是,在回歸已成歷史事實,國家興起已成客觀有利條件存在,香港的社會該用一種怎樣的態度來看待「一國兩制」下的機會與自身?
以十九大新聞為例,百花齊放的媒體言論大概給出了不同態度,一種是謹慎跟隨,以北京官媒公布為準。其二,為表達特定立場,對十九大乃至中共、中國的一切都用「特殊角度」來演繹。若以此眼光來看待國家發展及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一是有失客觀,更重要的是會錯失香港的發展機會,損失的只有我們自己。
筆者客觀看高速發展的中國,創造了很多經濟、科技神話,同時也衍生了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問題。
極端態度無助了解祖國
新聞從業員為讀者拿着放大鏡,若永遠只放大問題所在,我們如何找到解決方法?如果只放大成就所在,我們如何防止問題的惡化?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無助香港真正了解祖國。
因應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原有香港的發展道路已見盡頭,要另闢坦途,中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發展動力之一,「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倡議,都為香港的角色「度身訂做」在內,若不走到客觀的位置上來看,我們如何權衡到這些國策當中的機會何在?
可惜的是,立法會上演的「一地兩檢」「拉布」戰告訴我們,社會上仍有部分人拒絕放下對國家的成見,無視「一地兩檢」對香港市民的便捷,對香港經濟的潛在利益,寧可相信別有用心的政客幻想出來的一套「黑色劇本」,其間原因,值得另外開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