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大報告號召青年人樹立起強烈的時代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生活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我感到非常榮幸。在倍感振奮的同時也在思考,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怎樣才能不辱使命,不負時代。
我以為,良好的習慣是人生的基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培養形成,養成良好習慣,也是在起跑線上,奠定人生的起點,在成長的過程中,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愛讀書的習慣
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有思想。思想取決於人的閱歷、經歷,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和智慧的泉源。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要想獲得知識,就得多讀書,讀好書;
要想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也須常讀書,會讀書。古人雲:「一日無書,百日荒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這些都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讀書使人明事、明理、明志、修心、養性。
從小從興趣開始,培養愛讀書的習慣,對其一生影響重大。開始難免有些枯燥和彆扭,慢慢地習慣成樂趣和自覺,堅持讀、擠(抽)時間,靜下心來細讀、品讀,好書反覆讀。漸漸地,有選擇,有針對性,有重點的選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運動的習慣
運動,客觀上說可強身健體,主觀上說是意志的鍛煉。運動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磨煉。一切挑戰都在於首先「戰勝自己」。所有成功和勝利,關鍵在戰勝自己,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沒時間」不能當做藉口,「工作忙」不可成為理由。一切對抗性、競爭性,都存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同樣道理,即將到來的成功也都存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當中,而這種多次再堅持的經歷,也正是習慣養成的過程。養成運動的習慣,就是培養應對挑戰的能力。其耐力、體力、韌性、爆發力,培養在動態中善於合作、善求平行、和諧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培養一種擔當的精神,主動作為的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團隊合作的精神。既是忍受肉體上錘煉,更是精神上的昇華。運動的效果在挑戰中漸進積累,運動的習慣在堅持中逐步養成。養成運動習慣,讓人生更具激情,令生活更有樂趣,使生命更加精彩。
善於思考的習慣
思考,是人類這高級動物特徵,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思維品質。人類能動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通常說的「想」,而這個所謂的「想」就是思考。
孔子曰「思而不學則罔」,讀書固然重要,同時養成思考的習慣更為重要,而思考的關鍵在「善於」。善於思考,就是要把知識的精華梳理出來,把糟粕剔除;善於思考,就是要能在需要的時候,能把最先進的,最管用的東西拿出來,指導我們幹工作、辦事情。善於思考不僅是能力,也是智慧的體現。善於思考就是要不斷思考、不停思考、時時思考、處處思考、事事思考。遇事習慣於多用心,常用腦,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是什麼?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思考時善於辯證思維、邏輯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避免單向思維、直線思維、點狀思維才能夠看明白、想明白、說明白、做明白。
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善於思考是要選擇正確的思維方法,才能不做錯事情,少走彎路、減低損失。使自己在思考中得到成長,在思考中找到工作的方法,在思考中領悟工作的快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思考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勤於動手的習慣
真理來源於實踐。實踐首先是體驗,只有親自動手做起來,才會有真正的體驗。只有真正體驗了,才能更深入認識事情本質,才能把握檢驗事物規律,不至於是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理論因與實際脫離而出現「兩張皮」現象,顯得用處不大或毫無用處。人類能動改造世界的活動,通常即為我們所說的「做」,也就是「勤於動手」。勤於動手,是一種主動行為,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只是被動接受。
若只是光說不幹,光喊不練;而不去親自動手,勤於動手,那就會只有唱功,沒有做功。必然誤事、誤人、誤己。只有勤於動手,才能走在前,挺在前,才能知道是與非、成與不成。勤於動手的習慣,實際上是告訴自己,一切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言必行,行必果。
注重節儉的習慣
節儉是一種品德,也是責任和義務。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國無儉不興。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具備和弘揚的「傳家寶」。不浪費、不奢侈、不顯擺、不攀比、不慕虛榮。體現對勞動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節儉貴在平時、重在習慣。從每一天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分錢……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使節儉成為習慣,讓節儉變為自覺。
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良好的習慣養成,是一種修養、一種情操、一種品格、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大氣的養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從養成好習慣開始並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