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75%家庭30年後或可成業主

時間:2017-10-24 03:15:15來源:大公網

  圖:基金提議由政府以建築成本出售公營房屋單位,不用隨樓價浮動   資料圖片

  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再次倡議「補貼置業計劃」,以置業為本,並建議在政府現行的綠置居、擬議推出的首置上車盤等公營房屋計劃試驗推行,以建築成本定價出售單位,並鎖定資助出售房屋的補價金額,為公營房屋住戶提供做「真業主」的機會。基金估計,若構思落實,30年後全港約75%家庭可成為業主。

  大公報記者 賴嘉雯、趙凱瑩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第三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就本港房屋及土地發展提出多項建議。團結香港基金創會主席董建華表示,認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政策方針,相信當更多市民擁有自置物業,分享到社會經濟成果,社會便能更安定和諧。

  成本價出售公營房屋

  基金昨日第三次倡議「補貼置業計劃」,提議由政府以建築成本出售公營房屋單位,業主可在購買單位時,鎖定物業的補價金額,不用隨樓價浮動。舉例一個市值400萬元的單位,假設售價為100萬元,300萬元差額可作為未來補價金額,並在購入單位時鎖定,住戶可按自身能力做可預期計劃,在條件充足時完成補價。

  新一份報告並建議,在綠置居、港人首置上車盤及新建成居屋,推行先導計劃,往後再擴展至所有新落成的公營房屋。政府亦可考慮,容許所有現有租置及居屋業主,按計劃的機制補價,最終分階級私有化現存公屋單位。補價機制並應引入提前清償補價折扣、補價可作分期付款、單位市值下調時容許平均下調補價等元素。

  被問及此舉是否「逼人買樓」,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稱並無此意,強調有關倡議「只是讓市民有更多選擇」,重建有效的房屋階梯,更好地解決公屋短缺問題。

  報告又建議,政府成立土地發展專員辦事處,加快土地審批程序,並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透過道路基建、上調地積比率等,釋放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加快增加房屋供應。

  倡重啟大型填海增地

  對於有意見批評政府不發展「市區閒置官地」,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曾維謙稱,涉及現可發展的土地不足400公頃,大部分是極零散分布,只能興建「牙籤樓」,而且需進行平整道路等大型工程,不適合發展。該會認為,在維港以外重啟大型填海,發展新市鎮,增加土地儲備的方案更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