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中國成立前 國人受盡屈辱\梁秉堅

時間:2017-10-06 03:15:20來源:大公網

  國慶長假期這幾天有不少新聞頗吸引眼球,社交媒體除了是賀國慶68周年和中秋快樂的祝福外,社會議題的討論發酵十分多元化,當中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有廉航取消大量航班、跨境巴士因公路大擠塞取消班次、創科博覽有助推動青年創新思維、城巴「炒車」引發討論標準工時等議題。上述議題令我能容易明白和理解當中的社會現象,唯獨是國慶當日有團體發起「反威權」遊行,其中一個目標是要求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下台,大會聲稱有約四萬人參加,而警方的統計則有約四千七百人,這主題實在難以讓巿民產生共鳴。

  「反威權」這用語,並非香港政治生態中常見的字眼,而筆者在2016年的「三一八學運」或稱「太陽花學運」、台灣反核社運中已有聽聞過,未知參與遊行人士又有知悉多少呢?「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由權力(authority)一字而來。意思將權力集中於某一群人之上,例如政黨或執政黨,國家的決策、政治權力、經濟政策均集中於執政黨中,個人不能壟斷國家的政治權利,更沒有其他政黨可以分享其權力。在香港,「威權主義」較少在民間推動的社會運動中可見,相信有部分巿民會將「威權主義」與「極權主義」兩種觀念混淆。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前者指的是某壟斷政權的「團體」,而後者則是某壟斷政權的「個人」。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威權主義」的政府合法性和民意基礎較「極權主義」弱,並有意維護傳統價值和思想,和不喜歡本來互不相識的群眾集合起來,而偏重社會上的小團體。但「極權主義」的政府權力較大而且介入所有社會活動,而不只限於政治層面,並且更依賴宣傳來動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還有時會破壞各種低層次的人際關係,把社會凝聚力集中在國家事務。

  回顧台灣的「三一八學運」和反核社運中,國民黨在朝,民進黨在野,民進黨並沒有或未能走在最前線,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上的民間團體和學生組織。引發這些社會事件的一些誘因,是基於當時國民黨在處理兩岸貿易關係以至推動台灣的無核議題工作上,未能全面惠及到台灣的各階層人民的利益,以及台灣全面的發展,而在野的民進黨亦沒有可發展的空間和前景,迫使民間團體站出來去面對事態。現今在朝的民進黨蔡英文認為公民團體的思維,跳脫了傳統政治運作的方式,他們對構思的城巿游擊戰地圖中,議題是戰場,不同的團體協同作戰,可以同時針對執政者的失能開闢數個戰場。在台灣的情況來引用威權主義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現今是有政黨在朝在野,在社會運動中的針對性是以政黨之爭,而非要單單令一個官員下台之意。

  應以和平手段共謀發展

  此外,我希望搞社運的人士必須有理節,不應胡亂鼓動參與遊行人士。是次在遊行的口號中有一句「你的國慶,我的國殤」令人感到特別反感。首先,筆者希望鼓勵策劃是次遊行的組織者必須認清歷史,首要了解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所受的傷害和痛苦,列強對中國土地的侵略和屠殺中國人的歷史。國弱便要捱打,正所謂「知史勿忘國恥」,過去中國因國弱而被列強任意在黃土上踐踏破壞,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都受盡屈辱,那些被侵略的歷史才是我們的國殤。

  其次,我希望組織遊行者應勿忘今天中國能站在世界大舞台上,在經濟實力上有話語權,在軍事影響力上不被輕易挑釁,國土得以完整保存,這實在得來不易。

  我相信參與遊行人士都有着讓香港變得更好,有着讓社會更公義的心而站出來,希望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大家能以和平的手段,理性的討論共謀發展。而政府亦可增加由下而上的政策制定的機制,好讓更多不同層面,不同界別人士為社會共創出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