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局新,有消息稱政府計劃將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一批自封年輕人代表的人,趁中秋假期無甚新聞的日子舉行記者會,聲稱政府忽略吸納青年的聲音,建議設立有實權的民選青年議會,制定青年政策。
細看有關建議,十分「大喉欖」。所謂民選青年議會的議席數目由五區青年人分布決定,按公民提名、由15至24歲的青年選出。他們認為,青年議員是具有實權,包括如獲半數青年議員支持,可將政策議案呈上立法會,又建議官員出席青年議會接受質詢。簡而言之,是年輕版立法會。
15至24歲年齡段的年輕人,仍處於高中及大學求學階段,學習各項知識和技能裝備自己,為將來投入社會做準備是這年齡段的主要任務。試問沒有好的理論及文化知識基礎,又如何參政議政?此乃其一。
其次,這個求學的年齡段,更重要的任務是讀好書,考取大學入學資格。環顧多年來的高考狀元,又有幾人是中學時期參與社運,而又能成為高考狀元?說句不中聽的話,今日若干個「搞搞震」青年組織的頭頭,又有幾人是讀書出類拔萃者,更多的是不學無術的吹水人。
對這批還未讀好書,便站出來向政府及社會要「實權」的年輕人,實在不敢恭維。
何況,這個所謂「青年議會」運作資源從何而來?按理這些所謂「議員」,理論上還有薪津、議員助理、地區辦事處、議事廳、議會秘書處。這些大概也是納稅人出的錢吧?搞選舉的費用也是政府及納稅人「埋單」吧?
綜觀近年香港發生以青年為主的社運,我們都看到某些反對派政黨或政治團體做幕後推手。今日,又有年輕人提出這種「新玩意」,不妨走着瞧,看看幕後推手又有那些搞作予以配合。
蔡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