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接連有颱風來襲,不少市民愛一家大細追風追浪,方志剛提醒市民應提高危機意識。圖為天鴿襲港期間,市民到尖沙咀海旁觀浪
每逢有颱風「殺到」,香港人除了留意天文台的預報,不少人還會留意「香港地下天文台」的預警,它是由業餘氣象迷自設的網站,「有人甚至認為地下天文台的預測更準確。」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接受《大公報》專訪,卻將預測準確的成果,歸功於天文台及各氣象站的公開資訊,但他也認為本港天文台預報的表達可更清楚。接連有颱風來襲,方志剛提醒市民,提高危機意識比預測和預防更重要。\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睇唔明自然覺得唔準」
網上有個「香港地下天文台」,專業程度媲美官方機構,成立22年來深受廣大網友歡迎,其facebook專頁有逾15萬人追蹤,有網民更形容它的資訊比天文台更權威。「台長」方志剛來頭不小,本身是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及世界氣象組織屬下颱風委員會氣象專家,他指出,天文台的天氣預測技術先進,只是向市民表達時的言詞未夠清楚,「市民睇唔明,咁自然會覺得唔準。」而天文台必須定時定候預報,也會造成限制,「佢(天文台)只能基於當下的資料,做最大機會發生的估算,但早期預測的變數很大。」
李氏力場? 邊有啲咁嘅嘢
方志剛說,地下天文台的預測,建基於香港天文台及附近地區氣象局的公開資料,但會以較簡潔易明的詞彙表述,並會在相當確定時才公布,以確保預測的準確性。考考他預測熱帶風暴「珊瑚」周末襲港的可能性?他坦言:「現在有很多不確定性,最快要三、四日前才能準確預測。」
颱風每次迫近香港前,網上總有人提出「李氏力場」的講法,方志剛的看法是:「邊有啲咁嘅嘢!」所謂「李氏力場」,是指颱風不會在日間影響香港,以減少商界損失。方志剛則指出,懸掛風球的時間,其實跟颱風登陸位置有關,近年襲港的颱風較多在東面登陸,香港會較遲才感受到烈風影響,故天文台懸掛八號風球的時間會較遲,而東面登陸的海面路線較短,香港受風時間亦相對較短。上周襲港的「天鴿」和「帕卡」,由於是在西面登陸,海面路線較長,本港受影響時間遂相對較長。
要考慮科學數據以外因素
對於為何八號風球總是在某些時間,例如早上五、六時懸掛,曾任職天文台學術主任的方志剛認為,天文台的決定,難免要考慮科學數據以外的其他因素,「做一個決定,影響成個社會運作,如果你(天文台)七點至宣布掛波,個個出了門返工返學,你仲唔被人鬧死?」
方志剛早前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提到,颱風委員會每年委託上海颱風研究所分析預報技術比較成熟的成員,預報颱風表現,包括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香港天文台去年表現不錯,24小時、48小時預報的表現都是區內第一。
颱風來襲,香港多區水浸、澳門災情嚴重,方志剛位於澳門路環的辦公室也損毀嚴重。他認為,天氣預報及政府防災措施永遠都有可以進步的空間,但更重要的是市民必須提高危機意識。相較二、三十年前,今天的渠務系統等基建設施改善,香港已沒有木屋區,颱風對香港威脅相對減少,年輕一輩無經歷過打風時屋頂被颳走的恐慌,不少人不但不怕打風,甚至渴望打風,視為放假大好時機。他忠告大家:應該調整心態,提高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