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7月13日訊(記者周禮希)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魚遷測平台本年五月,於香港各大超市及網購平台,隨機購入11個品牌共30款不同的即溶咖啡產品,結果顯示當中13個樣本為代表品質卓越的「綠魚」、7個樣本為基本合格的「黃魚」,10個樣本為品質有待改善的「紅魚」。
水中銀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魚胚胎進行急性毒測試及慢性毒測試。
在利用班馬魚胚胎進行的急性毒測試中,即溶咖啡的毒性水平比樣本數目接近的連鎖店咖啡高1.8倍。杜偉樑指,相信兩者的分別源於咖啡成分產生毒理反應,分析指,由於大部分即溶咖啡的成分中只有9%或以下為咖啡,估計即溶咖啡內的大量添加劑,如奶精、乳化劑等,或是即溶咖啡平均毒性較高的原因。
水中銀的檢測發現,三成即溶咖啡產品未能通過他們的生物毒性檢測。
就各種即溶咖啡添加劑數量和安全品質對比分析,水中銀亦發現樣本的添加劑數量愈多,安全品質似乎有愈差的傾向。以泡沫咖啡(Cappuccino)為例,其添加劑在各種咖啡中最多,高達15種,品質卓越的樣本比率只有29%,而只有10種添加劑的摩卡有67%品質卓越,只有九種添加劑的拿鐵亦有50%為品質卓越。
三種不同顏色的「魚」是檢測結果的分級。
檢測亦發現,來自全球品牌及產地的樣本當中,以東南亞為品牌生產地的樣本表現較差,只有三個為品質卓越的樣本,其餘七個基本合格及有待改善;而來自歐美的則有四款卓越。
杜偉樑坦言未能肯定導致即溶咖啡毒性較高的成份為何,解釋指常見的添加劑奶精由多種不同成分組成,不同生產商的奶精成份亦有不同,惟肯定奶精含有氫化脂肪和反式脂肪,過量攝入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呼籲市民選購產品時,多留意包裝上的成份表及營養標籤,選擇添加劑及糖分較少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