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河表示,獎學金計劃在5年來先後資助125名新來港學生的大學學費,總金額達1750萬港元。他表示「知識可改變命運」,期望透過這批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後,可遏止延續跨代貧窮。/記者楊州攝
大公網6月25日訊(記者楊州)每年都有內地新來港學生到這裡開展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有掙扎,亦有奮鬥。今年20歲的李浩洋,4年前與母親赴港一家團聚,既要面對經濟的壓力,亦要突破學習的難關,父母節衣縮食都要全力支持他的學習,他報了輔導班提升英語能力,成功在文憑試考獲佳績,順利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今日他獲頒「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令其無憂追夢。
由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主辦,九龍地域校長聯會協辦的2016/17年度「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今日舉行頒獎禮,25名表現優異的學生各獲10萬元獎學金,並在中聯辦九龍工作部副部長劉國強及食物及衞生局署理局長陳肇始主禮下獲頒獎項。
獲頒獎學金的李浩洋4年前來港,在天主教新民書院就讀中四。自小在廣東長大的他,在乘坐火車來港時,憧憬香港的美好生活,但現實與理想總有距離,五口之家蝸居於旺角一個狹窄的劏房,父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供他、哥哥及妹妹讀書生活。他說,一周零用錢四五百元,為了能儲蓄一部分,故平日出街食飯,只會點餐牌內最便宜的食物。
左起為李浩洋及馬玉婷。/記者楊州攝
李浩洋坦言,自己在內地讀書成績一般,剛來香港時應升中五,但擔心沒有基礎知識,就重讀一年中四,讓自己有時間適應香港的學習環境。他說,家裡空間窄,經常公共自習室學習,家人亦願意為了提升自己的學途成續,一個月花600元予英文補習班。臨近文憑試時平均一日溫習時間達10小時,他說,早上七時起床開始溫習,希望考入大學,畢業後可減輕經濟壓力。
另一獎學金得主馬玉婷,即將升讀香港大學醫學院二年級。回望6年前來港的經歷,她覺得語言及文化差異是最大難關,「英文水平連香港小學生都不如」,再加上自己不會說廣東話,故與別人交談時會迫自己多講這兩種語言。她表示,家庭環境並非很好,故中二至中五期間,都是自學,借同學補習班的教材,「平時溫習時會記生字薄,讓自己隨時隨地能翻開讀讀」。
馬玉婷最終成功克服英文難關,以文憑試6科30分成績,入讀中大護理系。她說,自己是純文科生,面對生物、化學科的專名詞,亦要慢慢再學起來。談及對她影響最大的一科,她說,香港的通識科可啟發思想,這是內地沒有的,課程讓自己以兩面角度觀看事物,不會偏向一方。
基金會長兼全國政協委員鄧清河致辭時感謝各善心企業家及贊助人支持,讓這些新來港的清貧生,可以在無經濟負擔下專注學業。他相信知識可改變命運,而高等教育更可制止跨代貧窮的延續,故勉勵得獎學生要努力學習,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